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十三章 (2/4)

呀,你们老师好不好?”。华英一出来就问。

“不晓得。我们是一个女老师呢。”

“听别人说我们班的老师可严了,就是邱头大队的那个胖子老师。”

三个女孩说着话,来到长着杂草的黄泥巴操场,操场上吵吵嚷嚷的,女孩子们三五成群,有踢毽子的、有跳皮筋的。男孩们跑跑跳跳地从人群中穿来穿去。三人仔细地打量着四周,这是一栋两层的沙石木樑结构土房。南北东三面都是教室,南面一扇铁闸栏门算是学校的正门,闸栏门右边就是一年级的两个教室,闸栏左边还有一个教室,那是五年级的教室。北面和东面一排有三个教室,一条长长的七字走廊,走廊靠外边立着一排孩子腰粗的木樑。这两面的中间部位都凹进去一个口子,走进去会看见两架木楼梯旋转着上二楼,木板的楼面,走在上头咯吱咯吱响。一排过去有十来个小房间,这便是教师们办公、休息的地方。离家近的教师只是在这里批改作业,要是家里远的,就在这里住宿。长长的走廊外有木栏杆围着,栏杆上晒了两床花被子和几件衣服。

西面则是一堵长围墙,围墙上一扇小木门,这是通往公厕的后门。

一整天,所有班级都没有正式上课,每个班都在分座位、发书、选班干部。开学第二天,各班正式上课。早晨六点半的晨读时间,学堂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陈月红第一次听到普通话,接触到与田地里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感觉很新奇。

这年的农历九月初,羊山村通上了电。

在这之前,芜丰县以南的所有村庄都处于点蜡烛、烧洋油灯的原始照明状态。他们所拥有的电器可能就是手电筒了。

但是从去年春天开始,这些一到夜里就黑灯瞎火的地区,竟热热闹闹地栽起了电线杆。

从瑶田到下固,一路向南推进。田野里,大路边,山岗上,一根根“电光树”拔地而起。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电终于通到了各家各户,虽然电力微弱,总比点蜡烛、洋油灯强。有了电,人们晚上的生活丰富了不少,以前天一黑,大伙就关在屋里不出门,早早地睡了觉,最晚不过九点钟。现在大家吃了晚饭都要打把手电出去别人屋里头串串门子,要不就聚在当路的那几家的场地上话事,再不然就躲在哪个屋里打打小牌。

尤其是一些男人,有了电以后就更爱往外跑了。祠塘里夜夜有两三桌牌,它的侧面一户人家的老屋场里也开设了牌局。正称了陈有和的心意,他现在一吃过夜饭就往那几个地方去了。

谭家英呢,在陈有和出门前千叮咛万嘱咐:千万莫同人家打大的,别个精得很,只想赢你的票子。

陈有和随口说了一句:“晓得”,就迫不及待地出了门。

谭家英不想与屋里两个女人在一块说人长短,于是常常带着两个孩子去塘堰边的庆来屋门前场地上坐。从有和屋里出来,就是一个小坡,坡下是连着的四口水塘。水是从后山流下来的山泉水。村里修了许多条暗道通往村中的水塘。

这四口水塘呈倒“七”字拐排开,形成一个塘堰。塘堰的正上方从右到左分别住着陈学山、陈学广和陈贤世三户人家。紧接着,右拐进去就是陈学高、陈学友、陈学凯三家。学山、学广、学高、学友、学凯五人是同房的族亲。

塘堰的右下方,正对着原先老樟树的地方,就是陈庆来的祖屋。他的右边,一墙之隔就是他的堂兄弟庆国、庆家两户人家。这两兄弟还是共用的一个厅堂,一人一边。他们三家和村口上的庆喜、庆庚是一族的。

与庆来三兄弟的房子一条米把宽的巷子之隔的就是陈万世的灶房。低矮的灶房依附在一栋有着高高屋顶、飞翘屋脊的沙浆鹅卵石房子的脚下。房子里住着陈万世、陈光世、陈长世三兄弟。这是他们的祖屋,有八间房,一个大厅堂。万世、谦世、光世、长世四兄弟各分得两间房,厅堂共用。原本谦世也住里边,前两年他在勺子岩脚下建了一栋红砖瓦房,就搬了出去。

在这条米把宽的巷子往里四五米远的拐角处就是学贵、学富两兄弟的屋场。虽然这两兄弟都是“学”字辈,可与学友一支却毫无关系,他们分属不同的祖宗。

在学贵、学富两兄弟的房子右边住的是敏世爸妈,再过去就是连着发仔老娘住的那一片猪牛栏。

而左边是发仔一家,发仔的房子后边紧接着就是有财、有登两兄弟的瓦房,这个房子里住了四户人家,除了有财、有登,另外还住了同房里的两户人家。同样的,这四户共用一个敞厅堂,厅堂的四个角落摆了四张八仙桌,四家人家都在一个厅堂里吃饭。

说回塘堰边的事。

在庆来的房子前边十多米远的地方住着长生一家。

长生家前边是一个坡,坡下右拐出去就是出村的大路,路边住着庆喜、庆庚等光明大队的人家。

另外,庆来门口有一条在两口水塘中间的米把宽土路,土路直通到那棵被雷劈倒的老樟树下。樟树所在的土坡下就是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