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天气寒冷起来。
仇池造器大坊三号工棚却是热火朝天。
工棚里“天雷火炉”散发着湛蓝色光芒,靠着地脉之心传来的电能,炉内温度精准控制在1600-1700摄氏度,是炼钢的最佳温度。
这样的工棚仇池有10座,每天都在不停运转,为仇池生产出最优质的钢铁产品。
大到建筑钢材,小到精密零件,应有尽有。
如果产品检测不合格怎么办?
熔了再来。
用杨难敌的话来说——有电,任性!
杨难敌对这里扑面而来的热浪早已习以为常。
他头戴一顶白色圆帽,边走边看,时不时凑近铁砧去瞧瞧师傅们的精湛手艺。
“哥,这边!”
是杨枝头在招手。
杨难敌看到她穿着一身满是油污的匠作服,蹲在一台正在组装的“钢铁巨兽”旁。
“巨兽”两米多高,五米多长,将她衬得十分渺小。
她手里拿着卡尺,似乎刚刚做完一项精密测量,并对测量结果十分满意。
杨难敌穿过忙碌的人群,看着眼前这台巨大的半成品,心脏砰砰直跳。
这玩意儿主体框架是用“铆钉秘法”和“铁水融接术”连结而成,底下装着六个半人高的胶裹巨轮。
头部预留着一个巨大的铲斗接口,尾部则是“转轮盘”传动的挖掘臂。
只见一个老工匠指挥着几个年轻工匠,正将几块打磨得银光闪闪的铁皮拼接上去。
铁皮上用桐油彩漆刷着几个大字:「移山甲一号」。
我勒个乖乖!
只是随手画了个草图,竟然真的被杨枝头造出来了!
杨难敌来不及继续感慨。
只听杨枝头说:“哥,这台移山甲是可拆卸的,肢解后运送到并州,在那边装好就能用。”
“还有那边,那是掘地龙,也是一样的!”
杨难敌转过身去。
不远处,另一台结构差不多,但带着巨大旋转钻头的「掘地龙一号」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组装。
“不知动力如何?这么大的家伙,能带得动吗?”他问道。
杨枝头指着机身内部一个钢匣子说:“哥,动力的问题我已经解决了,你瞧这是什么?”
杨难敌走上前,用手拍了拍那钢闸子。
“原来如此,这是减速箱吧?”
“没有这宝贝疙瘩,这两台大家伙,一堆废铁疙瘩,根本带不动!”
杨枝头眼睛一亮。
“减速箱?”
“哥,还是你这名字起得好!我先前还打算叫它‘三叠转力机关’呢!”
“我就是按照你画的图纸和想法设计的,有了它,‘地脉之心’传过来的劲道,就能变成移山掘地之力!哥,你脑子里怎么总有这么多精妙的点子?这减速箱的构思,简直是神来之笔!”
杨难敌笑着摇摇头:“光我脑子里有想法顶什么用,想法再好,也得靠你杨大匠师演算才行!”
他望着眼前初具雏形的钢铁巨兽,心中感慨万千。
这五年,多少次对着动力传动的草图兴叹,就是卡在传动系统这个要命的瓶颈上动弹不得。
现在,这难题被自己这便宜妹妹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
早知如此,当初试造“仇池一号”时就该拉上杨枝头,说不定今天都开上敞篷车在仇池国道上兜风了。
“杨公!枝头姑娘!”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
一个身材矮壮、满脸络腮胡、手臂肌肉虬结的中年汉子大步流星走过来。
他叫鲁铁,原本是仇池最好的铁匠,如今是仇池造器大坊主管兼首席造器师。
他手里拎着一把特制的加长扳手,脸上蹭着几道黑灰,眼神十分明亮。
“「移山甲」的力轴刚装好!按枝头姑娘的测算,分毫不差!就是这转轮盘座还得再敲打敲打,有点紧。”
“鲁师傅,辛苦了!”
杨难敌看着眼前这位从铁锤敲打到能看懂复杂图纸并打造精密配件的“大国工匠”,由衷敬佩。
“进度怎么样?十天,两台,能行吗?”
鲁铁抹了把汗,指着车间里热火朝天的景象。
“杨公您看,日夜轮班!人歇活不歇!炉子那边在浇铸掘地龙的底盘,这边移山甲的骨架基本好了,就等那传动机关最后调校后装上去。”
他咂咂嘴继续道:“就是条件实在不易!全靠手抬肩扛,打磨靠砂轮手搓,吊装靠葫芦链子加人拉!我这辈子打过的铁,都没这几天造的孽多!”
杨难敌苦笑一声,看着四周冒着电火花的粗电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