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二十一章 铁轨上的昼夜与人心百态 (1/2)

凌晨五点,京城站的汽笛声刺破晨雾。韩飞背着挎包,登上开往沈城的KXXX次列车。墨绿色的车厢在铁轨上微微震颤,像一头即将远行的巨兽。这趟车全程两天一夜,将在唐山、山海关、锦州等大站停靠补水加煤,正是他熟悉沿线治安、磨合小队成员的好机会。

“小韩,这趟车硬座人多,鱼龙混杂,多留点神。”老乘警张德贵递过来一个搪瓷缸,里面是温热的玉米糊糊,“昨儿调度说,混了不少去东北找活路的。”

韩飞接过缸子:“张师傅放心,我带小王和小李分段巡查。”他指了指车厢,“我去后面看看。”

硬座车厢早已塞得满满当当。过道堆着鼓鼓囊囊的麻袋,空气里混杂着汗味、劣质烟叶和干粮的气息。韩飞目光扫过一张张疲惫的脸,最终停在靠窗的一个年轻妇女身上——她怀里的孩子小脸通红,蔫蔫地靠着,妇女急得眼圈发红,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皱巴巴的介绍信。

“同志,孩子不舒服?”韩飞放缓脚步,声音放低。

妇女抬头,眼里先是警惕,随即化为无助:“警察同志,俺们河北来的,想去沈城找亲戚给娃瞧病……可这一路没热水,娃烧得滚烫……”

韩飞伸手探了探孩子额头,烫手。他没多话,转身走向餐车方向,路过乘务员休息室时,意识沉入系统,迅速取出一小罐红糖和半包退烧药——这是他特意备在仓库以防万一的。

“用热水冲糖水喂孩子,药按说明吃。”他把东西塞给妇女,又叫列车员赶紧烧壶热水送来,“山海关站停得久些,我帮你找站上医务室看看。”

妇女愣住了,眼泪一下子涌出来:“谢谢您……您真是好人……”

周围乘客投来赞许的目光。张德贵站在过道那头,嘴角噙着笑,朝韩飞微微点头。

中午,列车停靠唐山站。月台上小贩叫卖声此起彼伏。韩飞借着下车透气的功夫,快速“补货”——昨晚系统收获的五千斤红薯刚够轧钢厂的订单,得趁停站空当往仓库里再添些,避免露出破绽。

“韩队,看那个穿黑棉袄的!”小王突然拽了拽他胳膊,指向一个正往车上搬大木箱的男人。那人动作麻利,眼神却总往乘警值班室方向瞟,透着股心虚。

韩飞不动声色记下特征。列车启动后,他带着小李直奔那人所在的卧铺车厢。

“同志,例行检查,请开箱。”韩飞敲了敲铺位隔板。

男人脸色一白,强作镇定:“都是给亲戚带的土特产……”

“打开看看。”小李上前一步,语气不容置疑。

箱子打开的瞬间,韩飞眉头一拧——里面是十几瓶贴着“工业酒精”标签的瓶子,瓶底却能看到液体晃动的弧度。他拿起一瓶晃了晃,里面传出轻微的、颗粒物的撞击声。

“这是什么?”韩飞目光锐利。

男人冷汗直冒:“是……是给厂里带的试剂……”

“试剂需要塞在棉絮底下?”韩飞冷笑,一把扯开箱底蓬松的棉絮,露出下面压得实实的几十斤私盐!“倒卖工业酒精和食盐,知道什么罪吗?”

男人腿一软差点瘫倒,被小李一把架住。押往值班室的路上,韩飞瞥见窗外掠过的田野——1959年的秋田,显得格外空旷寂寥。

夜幕降临,车厢渐渐安静。韩飞坐在车厢连接处抽烟,窗外是漆黑的原野,偶有几点零星的灯火闪过。小王抱着保温杯凑过来:“韩队,张师傅说您白天帮那大姐找大夫,还掏了自己的药?”

“顺手的事。”韩飞弹了弹烟灰,“当乘警,不光要抓坏人,也得帮衬真有难处的。”他从挎包里摸出两个还带着新鲜泥土气的红薯,“山海关站买的,烤着吃?”

这是他用系统加速收获的红薯。小王眼睛一亮,麻利找来铁丝串上,架在乘务员的煤炉上烤。甜香很快弥漫开来,连隔壁铺位的大爷都探头问:“同志,这红薯哪买的?味儿真地道。”

“老家亲戚捎的,不值啥。”韩飞分了半个给大爷,心里盘算着:这趟回去,得催四叔赶紧把仓库里的红薯南瓜多找几个厂子出手,换成票证现金才踏实。

第二天清晨,列车驶入辽西地界。韩飞被一阵争吵声惊醒,是两个乘客为了抢座位扭打起来,其中一个还是退伍军人,胳膊上留着明显的枪伤疤痕。

“出门在外,都体谅点!”韩飞分开两人,指着退伍军人的胳膊,“为国家流过血,更该懂规矩。”又转向另一个中年男人,“他年纪比你大,让个座能咋的?”

两人被说得面红耳赤,悻悻松手。退伍军人突然从包里掏出个布包:“同志,不瞒你,我去沈城找老部队的……这是俺们村凑的红薯干,你尝尝。”

布包入手沉甸甸的。韩飞知道,这在当下是份厚礼。他没推辞,从挎包里摸出两个雪白的馒头递过去:“换着吃,我妈蒸的。”

白面馒头在粗粮为主的年代格外扎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