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十五章 拉康的镜像 (1/2)

“拉康……的镜像理论?”

周胖子茫然地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脸上的表情,就像一个第一次听到“操作系统”这个词的原始人。

秦冷也抬起了头,停止了颤抖。她那双通红的眼睛里,写满了困惑。这个词汇,超越了她所熟悉的、由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反应式构成的世界。

唯有徐志摩,在听到这个名字的瞬间,眼神中闪过了一丝异样的光芒。他显然听说过这个名字,但了解不深。

“雅克·拉康,”他缓缓地说道,像是在回忆什么,“法国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精神分析学家……他的理论,以晦涩难懂著称。”

“没错。”我点了点头,对徐志摩的博学,报以一丝赞许。

我没有理会他们的震惊,自顾自地,用一种平缓而清晰的语调,开始了解说。

此刻的我,并非在调用某个特定的平行自我。

我只是,在运用“物理学的幽灵”所赋予我的、那种洞悉事物本质的“逻辑手术刀”,以及“苏格拉底的种子”所带来的、那种不断追问和审视的思维习惯。

我将从“雅典的牛虻”那里学到的、那种层层剥茧的诘问方式,和我自己理解的、那些来自于另一个世界的、庞杂的哲学与心理学知识,进行了一次重新的、有机的组合。

“拉康的镜像理论,简单来说,讲的是一个婴儿,在六到十八个月大的时候,第一次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像。在此之前,他只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碎片化’的存在——一双会动的手,一个会哭的嘴巴。但当他看到镜中那个‘完整’的、统一的自我时,他会产生一种欣喜若狂的认同感。”

我停顿了一下,观察着他们的反应。

他们听得很认真,像三个第一次上启蒙课的小学生。

“但是,”我的话锋一转,“拉康认为,这种认同,从一开始,就是一次‘误认’。因为镜子里的那个影像,虽然看起来很完美,但它终究只是一个‘他者’,一个外在于你、并不完全受你控制的‘幻象’。”

“婴儿通过认同这个幻象,获得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但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的‘自我’,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异化’的。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逐着那个镜中的、完美的、却又永远无法真正合一的‘理想自我’。而这种追逐,就是一切欲望、焦虑和痛苦的根源。”

我说完,整个餐桌,陷入了一片死寂。

我这番话,对于普通的高中生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对于眼前这三个智商超群,却又各自怀揣着巨大心理创伤的“怪物”来说,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开了他们一直以来,模糊感知到,却又无法言说的痛苦根源。

【恶意的凝视LV2启动!】

在我的视野里,三幅画面,同时浮现,却又无比清晰。

徐志摩的“镜子”,是他那个永远要求“第一”的父亲,是他心目中那个永远不能被超越的“天才”的幻象。他追逐的,正是那个“完美的、从不失败的徐志摩”的影像。而江昊的胜利,就像一块石头,砸碎了这面镜子,让他看到了自己“不完美”的、碎片化的真实,所以他感到了巨大的痛苦。

秦冷的“镜子”,是她那个永远“乖巧讨喜”的姐姐。她从小就被要求去模仿、去成为镜中那个“完美的姐姐”的复制品。但她越是模仿,就越是感到自我被压抑、被吞噬。姐姐的死,让她彻底失去了认同的目标,也让她陷入了“我是谁”的巨大迷茫和自我憎恶。

周胖子的“镜子”,是网络世界。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他可以是一个无所不能的“黑客大神”,一个受人尊敬的“技术帝”。他沉迷于那个强大而完美的网络影像,来逃避现实中那个因为肥胖而被嘲笑的、碎片化的自己。而网络暴力,则无情地击碎了这面镜子,告诉他,即使在网络上,他也依旧是个“死胖子”。

他们三人,都是被困在“镜像阶段”,无法走出来的可怜的“婴儿”。

“你的意思是……”徐志摩的声音,有些干涩。他第一个理解了我的话,也因此,受到了最大的冲击,“我们……要用这个理论,去提问?”

“不。”我摇了摇头。

“我们不提问。”

我看着他们三人,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

“我们,去‘表演’。”

“表演?”周胖子和秦冷异口同声地问道。

“没错。”我说道,“张海燕教授,是国内顶尖的心理学家,主攻的,恰恰是精神分析和主体性哲学。你们觉得,用一个书本上的、她研究了半辈子的理论去提问,能难住她吗?不可能。那只会让她觉得,我们是几个看了几本闲书,就自以为是的学生。”

“所以,我们不能‘说’给她听。”

“我们要,‘演’给她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