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上老太太举着宣传单,笑得满脸褶子,“街道办想请你去社区活动室讲讲,给老人们提个醒,算公益,有补贴。”
老年机的按键硌得手心发烫,林薇突然想起三年前在曼谷华人论坛,王秀兰发过帖子:“技术救不了缺心眼的,防骗还得靠踩过坑的人说真话。”当时她还笑人迂腐,现在才懂,自己这坑踩得,或许真能救别人。
“我……我这名声,去了人家能信吗?”林薇的声音有点抖。
“信不信的,你把实话说出来就中!”王秀兰的语气斩钉截铁,“张大爷他们都信你。”
摔过的跤能变成桥,前提是你敢把伤疤亮出来当栏杆。
当有人递来一根沾着你过去的绳子,你会觉得是嘲讽,还是试着抓住它?
(八)血泪变教材
具象化标题:合同碎片的拼图
林薇蹲在储藏室最里头,指甲抠行李箱锁扣,“咔哒”一声,箱子弹开,一股潮味儿涌出来。最底下压着个牛皮纸袋,她哆嗦着拆开,印尼合同的碎片散了一地,纸页被水泡得发皱,红笔圈的英文条款刺得人眼疼:“最终解释权归离岸公司”“不可抗力包括客户认知偏差”。
“你们瞅这破条款!简直是明抢!”她对着王秀兰举的手机镜头喊,指尖划过“保本保息”四个字,声音发紧,“他们拍着胸脯说‘稳赚不赔’,转头就在合同里藏‘汇率波动不赔付’;给你看的样板间,就是租了仨月的民宿,到期就卷铺盖走人!”
王秀兰举着手机录像,镜头偶尔晃到林薇的手——指尖的茧子蹭过她后来写的“诈骗”俩字,墨迹干了,却像还在渗血。“张大爷昨儿还说呢,”王秀兰突然插话,“你讲的比电视里那些专家实在多了,听着就走心。”
林薇突然捂住脸,合同碎片从指缝滑落,跟当年没来得及发的道歉信似的。她想起印尼机场哭晕的老太太,想起仓库外愤怒的脸,想起自己连夜跑路时,护照里夹着的那张撕烂的合同——原来这些碎片,早该拼起来了。
把血泪熬成教材,不是为了让别人同情,是为了让他们绕开你挖的坟。
当你不得不把最痛的事讲成“案例”,你会在深夜偷偷哭,还是对着镜子练微笑?
(九)银发的课堂
具象化标题:举成森林的手机
社区活动室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吊扇“咯吱咯吱”转,吹不散满屋子的艾草味和汗味。林薇站在临时搭的讲台上,背后是王秀兰贴的“防坑十诫”海报,红底黑字,跟块警示牌似的。
“小林啊,”前排的刘阿姨举着大屏老年机,嗓门亮得很,“我那孙子在加拿大,说给我找了个养老院,我咋查靠谱不?”
“还有我!”后排的张大爷晃着手机,“我儿子说在新加坡买了养老房,我瞅着照片就像假的!”
林薇举起手机点开谷歌地图:“大伙儿看,这是他们吹的‘巴厘岛养老社区’,点街景——”屏幕上跳出的画面里,“豪华泳池”旁边堆着建筑垃圾,“瞧见没?这宣传照是三年前拍的,现在还是烂尾楼!”
张大爷的手机突然响了,是他儿子的视频:“爸,您又瞎琢磨啥呢?”老人举着手机转了圈,镜头扫过满屋子举着手机的老人:“学怎么揭穿你的小把戏!还海边别墅,我看是海边烂尾楼!”
哄笑声里,林薇看着台下——这些老人的眼睛亮得像星星,跟当年她刚做健康IP时,直播间里那些信任的目光似的。她突然觉得,有些光灭了,还能在别的地方重新亮起来。
被需要的感觉,比还清债务更能让人站直腰杆。
当你发现自己的“失败”能帮别人避坑,你会觉得这是命运的补偿,还是新的责任?
(十)风起的征兆
具象化标题:微信群的红色未读
林薇的手机震个不停,“江畔中老年防坑群”的未读消息飙到99 ,红点点得人眼晕。张大爷转发了她昨天的讲课视频,配文:“比骗子能说,比专家实在!我那傻妹妹总算醒了!”
“我女儿让我别信你,说你自己就是骗子。”刘阿姨发了条语音,背景里传来炒菜声,铁锅“滋啦”一响,“但我瞅你眼神不像坏人,明天还来不?我带老姐妹来,她们都想听听马来西亚的坑。”
社区主任发来微信:“下周去街道办讲课,给其他社区的老人也听听,酬劳按课时算。”王秀兰则发来张截图——某短视频平台的“本地创作者扶持”邀请,红色的“签约”按钮闪得刺眼。
林薇走到窗边,江风吹进来,带着点潮气,吹散了屋里的霉味。她摸出手机,给印尼的老客户发消息:“对不起,我现在能做的,是不让更多人跟我一样。”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来时,远处的江面泛着波光,像无数个手机屏幕的反光,在黑夜里明明灭灭的。
命运给你挖坑时,说不定也在旁边埋了种子,只要你敢往下扎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