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归巢的惊鸟
具象化标题:墙缝里的催债函
出租屋里的霉味跟长了腿似的,往鼻子里钻,呛得人直皱眉。林薇把第三封催债函往墙缝里塞时,指甲盖都抠疼了,红印章的油墨蹭在手上,跟血痂似的。这墙早就被她戳得跟马蜂窝似的,每道缝里都藏着一张“还钱”的通牒,看着就眼晕。
窗外的江水“咚咚”拍着岸,听着跟债主磨牙似的。手机突然震了下,一条彩信弹出来,sender未知,就一句话:“曼谷的雨停了,你的债还没停。”林薇瞅着那串泰国号码前缀,后脖颈的汗“唰”地就下来了,黏在衬衫上跟胶水似的。
她蹲下去摸床板下的护照,印尼签证页皱得跟咸菜似的——那是当年被客户的眼泪泡的。“林小姐,我的养老钱……”那老太太哭腔突然在耳边响起来,吓得她手一抖,护照“啪”地掉地上。
“林薇?还真是你!”楼道里张婶的声音跟针似的扎过来,拖鞋“啪嗒啪嗒”踩过水洼,“前儿个张大爷家表姐还来哭呢,说你卷了她养老钱跑了!你还有脸回来?”
林薇猛地关窗,玻璃“咔”地夹了手指,血珠滴在窗台上的催债函上。她咬着牙没回头——债主的威胁再狠,也比不上熟人眼里那“骗子”俩字扎心,跟刀子似的剐得人疼。
流亡不是逃债的终点,是被全世界当贼防的起点。
当你带着一身骂名回到熟悉的地方,最先想躲的是债主,还是那些曾羡慕你的眼神?
(二)崩塌的废墟
具象化标题:直播间的墓碑
美颜滤镜开到最大,也遮不住林薇眼下那圈青黑。这是第三十七次试播了,手机支架在掉漆的梳妆台上晃悠,镜头里的自己跟泡发的馒头似的,脸肿得像含着俩鸡蛋。
“家人们,今儿咱聊聊海外养老的坑……”话还没说完,弹幕就炸了锅:
“还搁这儿装大尾巴狼呢?印尼的老人还在等你还钱!”
“这张脸值200万?建议挂小黄车按斤卖!”
“当年骗我们买燕窝时,可不是这怂样!”
林薇下意识摸颈后那道疤——去年在曼谷洗盘子被热油烫的,现在被弹幕戳得跟火烧似的。她点开“云端疗愈师粉丝群”,最后一条消息还是去年的:“林薇涉嫌诈骗,本群解散。”连个句号都没有,跟啐了口痰似的。
“呵,真当自己是导师了?”她自嘲一句,胳膊肘不小心撞翻了水杯,水“哗啦”泼在充电口上,屏幕“滋啦”一声黑了,冒出的青烟跟给她立了块碑似的。
窗外蝉鸣“吱哇”乱叫,林薇盯着黑屏里自己模糊的影子,突然想起印尼仓库被封那天——当地人举着木棍砸门,喊“骗子”的声儿混着警笛,她缩在集装箱后面,连哭都不敢出声。
流量的狂欢是泡沫,崩塌时连一声道歉都传不出去。
当你曾经的“成就”变成别人攻击你的武器,你会砸碎屏幕,还是对着废墟鞠躬?
(三)流言的针毡
具象化标题:菜市场的窃窃私语
塑料袋在手里攥得皱巴巴的,十块钱被汗浸湿,软塌塌的。菜市场的鱼腥气裹着热浪扑过来,鱼摊的冰水在地上积成小水洼,照得林薇的影子歪歪扭扭的。
“就是她,林薇!”俩大妈蹲在张大爷菜摊前,声音压得低但尖得很,“前儿个还刷到她直播呢,脸皮真厚,骗了人还敢出来晃!”
“她妈当年在百货公司当柜长,多体面一人,咋养出这么个闺女……”
林薇攥紧袋子想走,后领被轻轻拽了下。张大爷举着把蔫青菜,秤砣晃得叮当响:“小薇,带把青菜不?刚拔的,还带泥呢。”老人声音慢悠悠的,眼角皱纹里藏着探究,“我那口子表姐,就是……印尼那事儿,哭得肝儿都颤,你……真干了?”
指甲猛地掐进菜叶子,绿汁顺着指缝流到手腕,凉得像当年那老太太的眼泪。林薇舌头打了结:“我……我没有……”
“不买就算了。”张大爷叹了口气。林薇抓起一把青菜丢秤上,扔下十块钱就跑,身后的窃笑声混着鱼腥气粘在背上,跟涂了胶水似的,怎么蹭都蹭不掉。路过肉摊时,老板娘突然喊:“新鲜排骨!不是注水的假货!”周围人“哄”地笑起来,林薇的脸烧得跟烙铁似的。
“流言是街坊邻居织的网,你越挣扎,勒得越紧。”
当熟人用“听说”给你定罪,你会站在菜市场中央辩解,还是咬着牙把菜拎回家?
(四)雨夜的砸门声
具象化标题:防盗门的凹陷
暴雨“噼里啪啦”砸着窗户,跟有人拿鞭子抽似的,听得人心烦。林薇刚把空泡面盒塞进垃圾桶,“哐!哐!哐!”的砸门声就炸了,震得墙上的日历“啪”地掉下来。
“林薇!开门!”楼下李叔的声音裹着酒气撞过来,“你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