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土机的阴影
具象化标题:墙上的拆字
陈露刚把“老街记忆“的木牌挂正,眼角就瞥见一道刺目的红。开发商的喷漆罐还扔在门槛边,“拆“字像道流血的伤口,从青砖蔓延到她的窗棂,红漆顺着木缝往下淌,滴在她刚擦亮的铜门环上,黏糊糊的,腥气似的。
“轰隆——“街口传来推土机发动的巨响,震得货架上的老座钟“当“地跳了一下,摆锤晃得像打摆子。陈露冲出去时,正看见李奶奶攥着张纸蹲在墙根,银白的头发被风吹得乱蓬蓬的,像团揉皱的棉絮。
“小陈,“老人抬起头,眼里的泪混着皱纹里的灰,顺着脸颊往下淌,“他们说下个月就拆,我住了一辈子的房子……“那张拆迁通知被捏得发皱,“补偿款“三个字被眼泪泡得发胀,墨迹晕开像朵烂花。
陈露的指尖抚过墙上的红漆,黏糊糊的像未干的血。她转身扶李奶奶起来,老人的手在发抖,指节攥得发白,冰凉刺骨。“您看这砖,“陈露指着墙缝里的青苔,绿得发亮,“是1953年李爷爷从护城河捞的淤泥烧的,您说拆就拆?“她突然想起三年前刚开店时,李奶奶送她的那盆薄荷,说“老街的生意,得带着人情味做“,如今薄荷藤已经爬满了窗台,绿油油的一片。
推土机又往前挪了半米,履带碾过青石板的声音像在啃咬骨头,“咯吱咯吱“的,听得人心头发紧。陈露突然把李奶奶护在身后,对着驾驶室喊:“停下!“司机探出头骂:“疯婆子,再挡着连你一起推!“唾沫星子都快喷到陈露脸上。
这话刚落,张大爷举着拐杖从巷口冲出来,后面跟着拎着菜篮子的刘阿姨、扛着锄头的赵叔,街坊们像从地缝里冒出来似的,瞬间在“拆“字墙前排成堵人墙,黑压压的一片。“谁敢动我们的房子!“张大爷的拐杖往地上一跺,震得砖缝里的草叶直颤,“我在这住了七十年,拆迁办的门都踏破了,也没见谁敢这么横!“他的假牙在说话时漏风,可气势一点不输。
周围的街坊跟着喊:“就是!凭什么拆我们的家!““给多少钱都不搬!“刘阿姨把菜篮子往地上一搁,青菜滚了一地,“谁动房子我跟谁拼命!“
陈露握紧李奶奶冰凉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布衫传过去:“李奶奶,不拆。我们跟他们谈,谈不拢就耗,耗到他们知道,这墙里砌的不只是砖,是街坊们的日子,是我们的根。“
推土机的轰鸣声突然歇了,司机盯着黑压压的人群,脸涨成了猪肝色,灰溜溜地缩回了驾驶室。陈露望着墙上的红漆,突然笑了,眼角的细纹里闪着光:“您看,它再红,也盖不过咱们住了一辈子的青砖色。“
“推土机推得倒房子,推不倒街坊的念想。“
当你的家园要被推倒,你会拿着补偿款走人,还是站在老房子前说“不“?
(二)危墙下的坚守
具象化标题:开裂的山墙
秋雨来得猝不及防,豆大的雨点砸在瓦片上“噼里啪啦“响,像在敲鼓。陈露抱着刚收的老照片冲进李奶奶家时,正看见道闪电劈开山墙,惨白的光瞬间照亮了屋里的陈设。裂缝从房梁斜劈到地面,宽得能塞进三根手指,她踮起脚往里看,能瞧见里面的黄土和碎砖——那是1950年李爷爷亲手砌的,他总说“这墙里掺了糯米浆,比水泥结实“,如今却裂成了这样。
“下雨就漏,“李奶奶举着搪瓷盆接水,盆底的搪瓷掉了块,露出锈迹斑斑的铁皮,“滴答滴答“的水声听得人心烦。“开发商的人昨天来看,撇着嘴说'危房必须拆',可这是我跟老头子结婚时的新房啊,墙上还有我们当年贴的囍字呢。“她突然指着墙根,声音发颤,“你看那道刻痕,是1962年他修房时凿的,说'这墙能扛百年',这才多少年啊……“
陈露掏出卷尺量裂缝,冰凉的金属尺贴上墙面,指尖摸到墙面上深浅不一的刻痕。最浅的一道划在1971年,旁边用铅笔歪歪扭扭写着“小宝三岁“;最深的一道刻在1987年,“阿明一米八“的字迹被岁月磨得发淡,却依然清晰可辨。“我认识个设计师,“她突然转身,雨水顺着发梢滴在卷尺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姓周,专修补老房子的,手艺好得很,保证不动你家的八仙桌,不动你家的灶台,连你窗台那盆月季都给你护好。“
李奶奶的手抖了抖,搪瓷盆“当啷“一声掉在地上,在水泥地上滚了半圈,水洒了一地。“真的能修?“老人摸着裂缝里露出的稻草,那是当年李爷爷为了防震特意加的,“他们说这是'成片改造',政策定死的,没得商量。“她的声音里带着绝望,像被雨水泡透了的棉絮。
这时,一滴雨水从裂缝里渗进来,打在陈露手背上,凉得像李奶奶的眼泪,瞬间浸透了皮肤。她突然爬上窗台,从砖缝里抽出根枯黄的稻草,举到李奶奶面前:“您看,这是李爷爷的心思,他早想到要护着你们了。我们不能让他的心思白费,这房子,咱们修定了!“
窗外的推土机又开始轰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