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大学,物理系阶梯教室。
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和公式推导的混合气味,教授李建国站在讲台上,花白的头发乱得像团打结的导线,手里举着粉笔,在黑板上划出最后一个希腊字母。
「……所以,基于弦理论的第十维度模型,结合最新的量子纠缠观测数据,这个方程组的通解,就是我们这学期的『课后思考题』。」
李建国放下粉笔,推了推下滑的眼镜,语气带着一丝「善意」的残忍:「考虑到难度,给你们一周时间——当然,做不出来也没关系,毕竟这是我和MIT几位同事联名发表在《自然》子刊上的未决难题。」
话音落下,教室里响起一片压抑的吸气声。
《自然》子刊的未决难题?一周?
不少学生已经掏出笔记本电脑,准备开始查阅文献,试图从浩如烟海的资料里找到一丝线索。坐在前排的诸葛大力,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敲击,清秀的眉头微蹙,已经开始构建基础模型。
她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头发束成利落的马尾,侧脸线条干净利落,眼神专注得像台高速运转的超级计算机。作为物理系和计算机系的双料学霸,诸葛大力在学术上的专注力和天赋,是公认的「人形AI」。
然而,就在她的公式刚列到第三行时——
「唰。」
一个身影从后排站起身,步伐从容地走向讲台。
是林默。
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灰色连帽衫,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和教室里其他熬夜赶论文的学生没什么区别,甚至有些过于普通。
但看到他起身,诸葛大力敲击屏幕的手指顿了一下,抬眸看了他一眼,眸子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异彩。
林默走到黑板前,李建国愣了一下:「林默?你……」
「教授,借粉笔一用。」林默的声音平静无波,带着点淡淡的慵懒。
他拿起一支白色粉笔,没有任何犹豫,在黑板空白处落笔。
没有草稿,没有停顿。
一行行复杂的数学符号如同流水般从他笔下涌出,时而穿插着量子物理的专用术语,时而又出现计算机算法的逻辑框架。他的速度快得惊人,粉笔与黑板摩擦的「沙沙」声,在寂静的教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诸葛大力的眼睛微微睁大了。
她看到林默用的不是常规的弦理论解法,而是一种……从未见过的数学工具。那像是将拓扑学、非欧几何与量子场论强行揉碎重组,形成一种极其霸道的「降维打击」式推演。
更恐怖的是,他似乎还融入了AI机器学习的「神经网络优化」思路,在方程组的关键节点上,用一种类似「算法迭代」的方式,直接跳过了繁琐的中间步骤,直指核心解。
「这……这是跨维度数学建模?」李建国教授的呼吸都急促起来,他死死盯着黑板,手指无意识地颤抖,「还结合了……机器学习的参数寻优逻辑?他怎么想到把这两者结合的?」
教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林默这手「神仙操作」看傻了。
刚才还觉得「一周时间也许够」的学生们,此刻只觉得自己的大脑像是被塞进了一团浆糊。这哪是解题?这分明是在重新定义问题!
短短五分钟。
林默放下粉笔,最后一个句号落下。
整个黑板右侧,已经被他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推导占满,而在最下方,是一个简洁到令人发指的通解表达式。
他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转过身,看向目瞪口呆的李建国:「教授,这样……算对吗?」
李建国猛地冲上前,趴在黑板前,逐行核对。他的脸色从震惊到狂喜,再到一种近乎痴迷的亢奋。
「对!对!完全正确!」他激动地搓着手,「我的天!林默同学,你这个解法……简直是神来之笔!你竟然用拓扑流形的变换,把十维空间的弦振动模型,转化成了三维空间的神经网络优化问题!这……这简直是开创了一个新方向!」
他看向林默的眼神,就像在看一块绝世璞玉,不,是一颗正在发光的超级新星!
「你……你什么时候研究这个的?我怎么不知道?」
林默推了推眼镜,语气平淡:「昨晚睡不着,随便想了想。」
随便想了想?
教室里响起一片倒抽冷气的声音。人家教授和MIT团队琢磨了几个月的未决难题,你昨晚随便想想就解决了?还搞出了一个新方向?
诸葛大力不知何时已经走到了讲台旁,她仰着头,仔细看着黑板上的推导,手指在空中无意识地比划着,眼神里充满了纯粹的求知欲和……一丝兴奋。
她看了林默一眼,又看了看公式,再看林默,如此反复了几次,像是在进行某种复杂的比对。
林默迎上她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