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短暂的狂喜过后,陈阳很快冷静下来。
他深知,即便拥有如此逆天的能力,如果得不到上场比赛的机会,一切都是枉然。
海风队人才凋零不假,但主教练也不是瞎子,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派一个万年替补,尤其是一个以头球能力平平著称的替补上场去专门顶头球。
更重要的是,这个“头球必中”的能力,目前看来,似乎仅限于“第一次”主动发起的头球攻门。
这意味着,在每一场可能获得出场机会的比赛中,他只有一次,至多几次(如果能创造多次“第一次”的机会)这样的黄金射门时刻。
如何将这宝贵的一两次机会,稳稳地转化为进球,将直接决定他能否凭借这个能力站稳脚跟,甚至一鸣惊人。
这需要精心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
他不能仅仅依赖金手指的“必中”属性。
如果他的头球软弱无力,或者角度太过刁钻以至于自己都无法控制,那么即便能命中门框范围,也可能被对方门将轻易扑出,或者干脆顶在门柱上。
他必须提升自己头球的质量,包括力量、角度、隐蔽性和突然性。
于是,从那天起,陈阳像是变了一个人。
他不再是那个在训练场上漫无目的、应付了事的边缘人。
他开始疯狂地投入到训练之中,而且是极具针对性的训练。
每天的球队合练结束后,当其他队友都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训练场,赶着去更衣室冲凉或者回家休息时,陈阳却会独自一人留下来加练。
他的加练内容,几乎全部围绕着头球展开。
他首先练习的是对落点的判断。
他会把足球一次次地抛向空中,模拟各种不同高度、不同旋转的来球,然后反复练习起跳,寻找最合适的击球点。
他仔细体会着足球下落的轨迹,感受着提前起跳和延迟起跳的细微差别,努力将身体的每个部分都调整到最佳的迎球状态。
汗水很快浸湿了他的球衣,但他毫不在意,眼中只有那个在空中翻飞的足球。
接着,他开始练习如何在对抗中抢占有利位置。
虽然训练场上没有真正的防守队员与他对练,但他会想象出身边有高大的后卫在与他纠缠,干扰他的起跳。
他会练习利用身体的晃动、手臂的格挡(当然,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来为自己创造空间。
他甚至会对着空气做出各种假动作,试图迷惑那个“虚拟”的防守者。
这些在外人看来有些滑稽的动作,却是他认真思考和反复演练的结果。
然后是控制头球的部位,以打出不同弧线和力量的射门。
他对着空门练习,尝试用额头正中、额头侧面、甚至头顶后蹭等不同部位去触球。
他仔细感受着每次触球瞬间,力量的传递和足球飞行的变化。
他发现,用额头正中顶出的球,力量足,球速快,但弧线相对平直;用额头侧面摩擦,则可以顶出带有明显弧线的球,更容易绕过门将的十指关。
他需要熟练掌握这些技巧,才能在关键时刻,根据场上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头球方式。
训练场的条件很差,没有专业的训练器械。
陈阳就地取材,他找到一面相对平整的墙壁,对着墙壁练习头球摆渡和近距离的头球停球。
足球一次次砸在墙上,发出“砰砰”的闷响,然后反弹回来,他又迎上去,用头将球稳稳地控制住,或者巧妙地摆渡向另一个方向。
这种枯燥的练习,他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脖子酸痛得几乎抬不起来。
为了增强自己的弹跳力和滞空能力,他甚至从废品堆里找来了几个破旧的汽车轮胎,叠在一起,作为起跳的障碍物。
他一次次地助跑,起跳,越过轮胎,在空中尽力舒展身体,模仿争顶头球的动作。
落地时,膝盖和脚踝承受着巨大的冲击,但他咬着牙坚持着。
他知道,更好的弹跳和滞空,能让他在争抢高空球时占据更大的优势,也能为他的“第一次头球”创造更好的发力条件。
训练场边,偶尔路过的队友们,看到陈阳如此“勤奋”地加练,都投来了异样的目光。
有些人眼中带着一丝不解,不明白这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家伙怎么突然像打了鸡血一样。
有些人则带着几分嘲讽,觉得他是在做无用功,一个技术和身体都平平无奇的替补,再怎么练也不可能改变什么。
还有些人,则完全是漠不关心,匆匆一瞥便不再理会。
对于这些目光,陈阳毫不在意。
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变强!抓住机会!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出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