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多数时候,这些传球的质量并不高,或者陈阳并没有获得太好的头球攻门机会。
有时候,他即使争到了头球,也会因为是“第二次”触球,而无法触发“头球必中”的能力,导致皮球偏出球门,或者被对方门将轻松化解。
但即便如此,陈阳在场上所展现出的积极的跑动和不惜力的拼抢态度,还是给球队的进攻带来了一些活力和变化。
他就像一条鲶鱼,搅动了球队那原本有些沉闷的进攻端。
老穆勒在场边,默默地观察着陈阳在场上的每一次触球,每一次跑动,每一次争顶。
他那双深邃的眼睛里,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他在评估,在判断,这个华裔小子,究竟是昙花一现的幸运儿,还是真的具备某种不为人知的特质?他的真正价值,又在哪里?
对于陈阳来说,这些零星的上场时间,无疑是宝贵的。
他珍惜每一次踏上球场的机会,努力地表现自己,同时也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最大的秘密。
他知道,信任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他需要用持续的表现,来赢得教练和队友们的认可。
而老穆勒教练,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在耐心地观察着他选中的“猎物”,等待着最佳的出手时机。
老穆勒教练,这位在足球圈里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德国老人,虽然固执,但并不迂腐。
他深知,在球队实力有限,保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任何一种可能带来进球和胜利的方法,都值得去尝试。
通过最近几场比赛对陈阳的观察,以及对那场绝杀屠夫队的比赛录像的反复研究,他逐渐发现了一些端倪。
这个名叫陈阳的华裔小子,虽然整体的技术水平确实比较粗糙,脚下活儿一般,身体对抗能力也明显不足,在场上很多时候显得有些笨拙。
但是,他在门前对于头球落点的判断,以及在关键时刻争抢头球的那股狠劲和爆发力,似乎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尤其是那记绝杀屠夫队的头球,无论是起跳的时机、空中姿态的舒展、顶球部位的精准,还是最终射门的力量和角度,都堪称完美。
那种在电光火石之间做出的判断和动作,绝不仅仅是运气好就能解释的。
穆勒教练开始相信,陈阳在头球方面,或许真的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天赋。
于是,一个大胆而又有些冒险的想法,开始在他的脑海中酝酿。
在球队日常的训练中,老穆勒开始尝试性地演练一种极其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粗暴的战术。
这种战术的核心思想非常明确:在比赛陷入胶着,或者球队迫切需要进球打破僵局的时刻,派上陈阳。
然后,全队围绕着陈阳这个点,展开简单直接的进攻。
具体的执行方式,主要是通过边路球员的快速下底传中,或者中后场球员的精准长传冲吊,将皮球尽可能地输送到对方禁区内,为陈阳创造头球攻门的机会。
球队的其他球员,则负责在前场积极拼抢第二落点,或者在禁区外围进行远射的策应。
这种战术,被穆勒教练戏称为“致命一击”策略。
它的优点在于简单直接,容易执行,不需要球员具备太复杂的战术素养和太细腻的技术配合。
缺点也同样明显,那就是成功率不高,容易被对手针对性防守,而且一旦进攻不成,很容易被对方抓住机会打反击。
但在海风队目前这种人员配置捉襟见肘,整体实力孱弱不堪的情况下,这种简单粗暴的“致命一击”策略,或许不失为一种在特定时刻能够收到奇效的得分手段。
毕竟,足球比赛,最终还是要看谁能把球送进对方的网窝。
在战术演练中,老穆勒会特意将陈阳安排在主力进攻一方,然后要求边路球员,如球队的边前卫和边后卫,在拿球后,不要过多地在中场进行复杂的盘带和传递,而是要尽可能快速、坚决地将球传向禁区内的陈阳。
传球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四十五度角的精准斜长传,有下底后的倒三角传中,也有简单粗暴的高空轰炸。
中后场的球员,在有机会的情况下,也被鼓励尝试用长传直接找禁区内的陈阳。
陈阳在训练中,也表现得非常积极和投入。
他努力地去理解教练的战术意图,仔细观察队友们的传球习惯和特点,并且在每一次争抢头球时都全力以赴。
他知道,这是教练在给他机会,也是在为他量身打造战术。
他必须抓住这个机会,证明自己的价值。
当然,在训练中,他并没有刻意去触发“头球必中”的能力。
毕竟,训练和比赛不同,他需要保留自己的底牌。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