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六十二章 麦田风波 (2/3)

我喉咙发紧,从不知道家族还有这段历史。父亲又取出一个布包,解开后是几粒黑褐色的麦粒,比普通麦子小一圈,颗粒饱满。

“这就是那'黑麦种',“父亲的声音很轻,“你爷爷偷偷留下十二粒,临终前交给我。我种了四十年,一直没成功复现当年的抗旱性...“他抬头看我,眼里闪着光,“直到'桐麦'出现。“

我的手微微发抖。难道“桐麦“是爷爷当年培育的品种隔代重现?这太不可思议了。

“爸,这些资料很重要!“我急切地说,“如果能证明'桐麦'与祖传麦种的关联,就能推翻专利主张!“

父亲摇摇头,说道:“光靠这些不够。得胜,你去找张教授。“

“赵雨晴的导师?“

“嗯。“父亲点点头,“他认识你爷爷。“

我正要追问,院门突然被推开,赵雨晴风风火火地闯进来,白大褂上沾着泥点,手里挥舞着一个U盘。

“程叔叔!重大发现!“她气喘吁吁地说,“我们比对了'桐麦'和您提供的祖传麦种,发现一段高度相似的基因序列!“她插上平板电脑,调出一组彩色图谱,“看这里,这段非编码区完全一致!这在遗传学上几乎不可能自然发生!“

父亲和我凑过去看,那些彩色线条对我来说依然像天书,父亲却指着其中一个尖峰说:“这就是抗旱的关键?“

赵雨晴兴奋地点头:“没错!而且这段序列在专利数据库里没有记录!王立强公司所谓的BX-203只是相似,并不相同!“她顿了顿,“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林爷爷留下的种子里也发现了这段序列的片段!“

父亲长舒一口气,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阳光照在他脸上,那些皱纹似乎舒展了一些。

“得胜,“他轻声说,“给张教授打电话吧。“

两天后,张教授带着他的团队来到了村里。这位白发苍苍的农学泰斗一见父亲就紧紧握住他的手:“守田兄,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见到'抗旱1号'的后代!“

我这才知道,爷爷当年培育的品种在学术界被称为“抗旱1号“,张教授年轻时曾参与过研究,后来因为政治运动中断了。他在父亲搬出的樟木箱前激动不已,小心翼翼地翻阅那些发黄的笔记。

“这些太珍贵了!“张教授推着老花镜说,“完全能证明'桐麦'与'抗旱1号'的传承关系!“他转向我,“得胜,我建议立即向农业部申请品种权保护,同时起诉那家公司恶意抢注。“

事情突然变得专业而复杂。张教授的团队驻扎在村委会,开始整理我们提供的证据。赵雨晴则每天往返于实验室和试验田,忙着做对比分析。父亲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他过度操劳,他坚持每天听我汇报进展。

与此同时,村里流言四起。有人说我们程家要发大财了,有人说种子公司会报复,还有人说“桐麦“是转基因的,吃了会得病。母亲去井边打水时听到这些闲话,气得把水桶都摔了。

程桐这个小不点,不知从哪里听来了事情经过,居然把它编成了一首儿歌:

“王叔叔,穿西装,

想要抢走我的粮。

爷爷说,不答应,

麦子是咱的命...“

她天天在村里唱,一群小孩跟着学,没几天全村都传遍了。第三天早上,我家院门口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布包,打开一看全是麦种,村民们自发拿来的自家留种,表示对程家的支持。

“种子分享会“,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开始了。父亲站在院门口,看着络绎不绝来送种的乡亲,眼圈发红。他让人在“友谊田“边支起几张长桌,把所有麦种都摆出来,旁边放上小纸片写明品种和提供者。

张教授看到这场面,激动得直拍大腿:“民间种质资源库啊!太宝贵了!“他立即让学生们取样登记,说要建立档案。

王立强再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只是程家,而是整个村子的集体意志。他站在村委会门口,看着来来往往送种的农民,脸色越来越难看。跟他一起来的电视台记者反倒被这场面吸引,镜头一转开始采访起村民来。

“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自己留种、换种,“八十岁的李奶奶对着话筒说,手里攥着一把黑黢黢的荞麦,“啥时候成犯罪了?“

当晚,这段采访在省台播出,标题是《麦田里的专利权之争》。第二天,更多媒体涌进村子,连父亲那本《内部通报》都成了焦点。舆论风向,一夜逆转。

王立强灰溜溜地撤回了诉讼,真正的转机来自张教授的老朋友,农业部的一位官员。在看完我们提供的全部证据后,他亲自打电话通知父亲:“程老,'桐麦'已被列为地方保护品种,任何单位不得独占使用。“

胜利的消息传来时,父亲正在“传承田“里查看“桐麦“的长势。阳光下,麦穗已经泛黄,沉甸甸地垂着头。父亲蹲下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