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出去!“母亲推我,说道,“男人不能看这个!“
“我要陪着她!“我固执地跪在床头,握住周晓梅的手,大声叫道,“我在这儿,晓梅,我在这儿...“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是我生命中最漫长的时光。周晓梅的惨叫、李大夫的指令、母亲的安慰声交织在一起。窗外电闪雷鸣,仿佛天地都在为这个早到的生命震动。
“看到头了!“李大夫突然喊道,“再用力!“
周晓梅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呐喊,然后是一声微弱的啼哭。
像小猫叫一样细小,确实存在。
“是个闺女,“李大夫的声音透着疲惫,说道,“太小了,得赶紧处理。“
我只看了一眼那个浑身青紫、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小东西,就被李大夫赶出了卧室,说道:“去烧更多热水!这孩子得保暖!“
堂屋里,父亲和邻居们立刻行动起来。有人添柴,有人递水,有人跑去拿干净的棉花。我站在卧室门外,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不知过了多久,李大夫终于出来了,脸色稍微放松了些:“母女暂时平安,孩子太弱,得尽快送医院。“
父亲立刻组织人手,准备担架。由于雨太大,拖拉机开不了山路,只能靠人力抬。邻居们用门板和棉被做了个简易担架,上面支起塑料布挡雨。
周晓梅被小心翼翼地抬上担架,怀里抱着用棉袄包裹的婴儿。
她的脸色苍白如纸,眼神坚定:“得胜...照顾好孩子...“
“我们一起,“我握住她的手,“坚持住,我们就去医院。“
六个壮汉轮流抬担架,我和父亲打着手电筒在前面引路。雨水冲刷着山路,形成一道道小溪。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不时有人滑倒,担架始终稳稳的。
“快看!“走在最前面的王大哥,突然喊道,“前面有光!“
透过雨幕,我看见几束手电筒的光亮,向我们移动。
原来是李大夫提前让人去乡里报信,乡卫生院派了医生来接应。
两位医生迅速检查了周晓梅和婴儿的情况,然后指挥我们改道去乡卫生院。那里条件比村里好,而且更近。
乡卫生院灯火通明,院长亲自带人等在门口。周晓梅和婴儿被迅速送进病房,我和父亲被拦在外面。
“去换身干衣服,“一位护士递给我一套病号服,说道,“你这样会感冒的。“
直到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浑身湿透,牙齿不受控制地打颤。父亲蹲在走廊角落,也是一身湿衣,头发上的水珠滴落在地上,形成一小片水洼。
“爸,你也去换衣服吧。“
我把病号服递给父亲,他摇摇头:“我等晓梅和孩子出来。“
这时,护士长过来告诉我们,孩子体重只有三斤多,已经送进保温箱;周晓梅产后出血,正在抢救。
“孩子...能活吗?“父亲声音嘶哑。
“看造化,“护士长叹了口气,说道,“这么小的早产儿...不过你们送来得及时,希望还是有的。“
我瘫坐在长椅上,突然崩溃大哭。这一切都怪我,如果不是我招惹了冷云,她丈夫就不会来闹事,周晓梅就不会摔倒,就不会早产...
“别胡说!“父亲突然抓住我的肩膀,说道,“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
他粗糙的大手,抹去我脸上的泪水,然后出人意料地把我拉进怀里。这是我记忆中父亲第一次拥抱我。他的胸膛并不宽阔,但温暖而坚实。
“会好的,“他在我耳边说,“我们程家的孩子,命硬。“
天亮时分,雨停了。医生终于出来告诉我们,周晓梅的出血止住了,需要输血;孩子虽然弱小,生命体征平稳。
“可以看看她们吗?“我问。
医生点点头,带我去了病房。周晓梅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如纸,手臂上插着输液管。
看到我,她虚弱地笑了笑:“女儿...像你...“
保温箱里的婴儿小得惊人,皮肤近乎透明,能看见下面的血管。她时不时蹬一下细得像火柴棍的小腿,证明自己还活着。
“她真小...“我贴着玻璃,眼泪模糊了视线。
“很强壮,“护士微笑着说,“刚才还吸了几毫升奶呢。“
接下来的日子,像一场梦。周晓梅恢复得很快,三天后就能下床走动了。孩子我们决定叫她程桐,就像当初计划的那样,还需要在保温箱里住至少一个月。
乡卫生院条件有限,院长建议我们转到县医院。高昂的费用让我们望而却步。
正当我发愁时,父亲默默卖掉了家里两头还没长成的猪,又借了些钱,凑够了转院的费用。
“爸...“我想说些什么,喉咙像被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