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里映出的那张脸,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和睡眠不足,显得有些苍白和消瘦。眼窝深陷,眼神中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疲惫和迷茫。
但他依然坚持着。
他知道,如果连这点坚持都放弃了,那他就真的彻底变成一个“废柴”了。
地下室的生活,也让他见识到了更多底层人民的辛酸和无奈。
住在他隔壁的那对情侣,男的是个建筑工人,女的在餐馆打工。他们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却依然过着拮据的生活。他们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但吵过之后,又会默默地和好,继续为生计奔波。
住在楼上的,有一个独自带着孩子的单亲妈妈。她白天在超市做收银员,晚上还要去做兼职,才能勉强维持母子俩的生活。李飞偶尔会在楼道里遇到她,看到她脸上那深深的倦容,和眼神中那份不易察觉的坚韧。
还有一些和他一样,在横店追逐梦想的“横漂”。他们大多和他一样,住在这样简陋的环境里,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有的人坚持了几年,最终还是扛不住现实的压力,黯然离开了。有的人则依然在苦苦支撑,期盼着有一天能被幸运女神眷顾。
李飞和他们之间,很少有交流。大家都是萍水相逢,各自有各自的苦楚和挣扎。但从他们身上,李飞也看到了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韧性。
这种韧性,也悄悄地感染着他。
他开始学着苦中作乐。
他会用送外卖赚来的钱,偶尔给自己买一小块肉,或者几个水果。当热腾腾的饭菜下肚,或者香甜的果汁滋润喉咙的时候,他会觉得生活似乎也没有那么糟糕。
他会在没有戏拍,也没有外卖订单的时候,去附近的公园里坐坐。看着公园里嬉戏打闹的孩子,晨练的老人,以及那些盛开的花草树木,他会暂时忘却地下室的阴暗和压抑,感受到一丝生机和活力。
他甚至开始尝试着写一些东西。一些关于他在横店的所见所闻,一些关于他对表演的感悟,一些关于他对人生的思考。他把这些文字写在捡来的废旧笔记本上,用的是最便宜的圆珠笔。
这成了他排解孤独和迷茫的一种方式。
在送外卖的过程中,他也会遇到一些温暖的瞬间。
有一次,他冒着大雨去送一份餐,全身都湿透了。顾客是一个和蔼的老奶奶,看到他狼狈的样子,不仅没有责怪他送晚了,还特意给他倒了一杯热水,让他暖暖身子。
还有一次,他的电动车在半路上坏了,一个路过的年轻人主动停下来帮他修理。虽然最后没有修好,但对方的热心肠让他感到很温暖。
这些点点滴滴的善意,像是一缕缕阳光,照进了他阴暗的生活,让他感受到了一丝人间的温暖。
他渐渐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不能失去对美好的向往和对善良的坚持。
他也开始更加珍惜每一次当群众演员的机会,哪怕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背景板。他会提前到场,认真听从导演的安排,尽力配合拍摄。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想着自己能有多少戏份,有多少台词。他开始把每一次的参与,都当成一种学习和体验。
他观察那些主角演员的表演,学习他们的技巧和方法。他观察导演如何调度现场,如何指导演员。他观察摄影师如何运用镜头,如何捕捉画面。
他像一块海绵一样,努力吸收着一切与表演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他知道,自己现在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沉淀。
也许,机会永远不会降临。也许,他一辈子都只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但是,只要他还在坚持,还在努力,他就无愧于自己的内心。
地下室的日子依然在继续,阴暗,潮湿,压抑。
但李飞的心,却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点点变得坚韧起来。
他不再像最初那样,只是沉浸在失落和迷茫中。他开始学着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他依然会感到孤独,依然会感到迷茫,但他不再轻易被这些负面情绪打倒。
他把每一次的困难,都当成一次磨砺。他把每一次的挫折,都当成一次成长的机会。
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他会走出这个阴暗的地下室,迎来属于自己的阳光。
而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在黑暗中积蓄力量,等待黎明的到来。
尽管生活困苦,李飞从未真正放弃对表演的热爱。地下室那张摇摇晃晃的旧木桌,不仅是他吃饭的地方,更是他夜晚学习的课桌。白天送外卖、跑龙套的疲惫,常常让他在灯下看书时不知不觉就睡着,头磕在桌面上惊醒,揉揉眼睛,继续看下去。
他从旧书摊淘来了更多关于表演的书籍,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也有一些国内老戏骨的传记和表演心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