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二年春,长安的柳丝抽出第一抹嫩绿时,杨玉环的马车终于碾过灞桥。车帘被春风掀起一角,她望着远处巍峨的城墙,心跳陡然加快——那朱红的城楼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城头上猎猎作响的“唐“字大旗,仿佛在向天下宣告着帝国的威严。
“姑娘,这就是金光门。“车夫的声音带着敬畏。杨玉环攥紧手中的琵琶,三年前李龟年留下的曲谱就藏在琴匣夹层里,此刻仿佛化作滚烫的烙铁。自洛阳寿宴后,她每日在闺中苦练,连王嬷嬷都惊叹她指尖的茧子竟比寻常乐工还厚。
穿过熙熙攘攘的朱雀大街,马车停在一座朱漆大门前。门楣上“李府“二字鎏金耀眼,正是李彭年的宅邸。管家早候在门口,见杨玉环下车,立刻笑着迎上来:“杨姑娘可算到了!侍郎大人已在花厅备下接风宴。“
花厅内,李彭年亲自为她斟酒:“陛下看了我的奏疏,对你的《霓裳羽衣》很是好奇。三日后,兴庆宫牡丹宴,就看姑娘的本事了。“他目光扫过杨玉环苍白的脸色,“莫要紧张,以姑娘的才貌,定能艳惊四座。“
夜深人静时,杨玉环独自漫步在李府花园。月光洒在太湖石上,投下斑驳的影。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她忽然想起洛阳的秋夜,想起父亲的琵琶和崔怀宝教她识谱的模样。指尖不自觉地在袖中比划,却触到一个硬物——是临行前叔父塞给她的玉佩,上面刻着“平安“二字。
三日后,兴庆宫沉香亭。
杨玉环跪在汉白玉阶前,额头贴着冰凉的地砖。她能听见自己剧烈的心跳声,混着远处传来的丝竹管弦。“宣杨氏女觐见——“太监尖利的嗓音划破长空。她深吸一口气,捧着琵琶起身,裙裾扫过台阶时,惊起几只白鸽。
亭中,唐玄宗斜倚在龙榻上,手中的玉杯盛着琥珀色的美酒。他抬眼望去,只见一个少女莲步轻移,月白色的襦裙上绣着银丝牡丹,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当她抬起头,那双含着春水的眸子与他对视的瞬间,唐玄宗手中的酒杯微微一颤。
“民女杨玉环,见过陛下。“声音清婉如黄莺出谷。唐玄宗摆了摆手:“听闻你擅舞《霓裳羽衣》?“杨玉环福了福身:“正是。不过......“她顿了顿,“民女斗胆,想请陛下为曲子伴奏。“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高力士立刻上前呵斥:“大胆!陛下万金之躯,岂容你......“
“准了。“唐玄宗打断他,目光灼灼地看着杨玉环,“朕倒要看看,你有何能耐。“他起身走向羯鼓,鼓声响起的刹那,杨玉环的琵琶也随之应和。
乐声初起,如春风拂过柳梢,婉转悠扬。杨玉环轻舒广袖,舞步翩跹。她的每一个动作都与鼓声、琵琶声完美契合,时而如蜻蜓点水,时而如惊鸿掠影。当曲调渐入高潮,她突然跃上沉香亭的栏杆,裙裾在风中翻飞,宛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
唐玄宗越敲越急,眼中尽是惊艳。他从未见过如此灵动的舞姿,更未想过这失传已久的《霓裳羽衣》竟能被演绎得如此出神入化。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杨玉环单膝跪地,额间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在白玉阶上绽开一朵小花。
“好!好!好!“唐玄宗连呼三个“好“字,亲自上前将她扶起,“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从今日起,你便留在宫中,做朕的......“他的声音突然顿住,目光扫过杨玉环腕间的琵琶,“做梨园的教习吧。“
当夜,杨玉环被安置在梨园偏殿。她摸着雕花木床上的金丝锦被,恍若梦中。窗外,长安的夜色璀璨如星河,大明宫的飞檐在月光下勾勒出优美的弧线。忽然,远处传来一阵熟悉的笛声——是李龟年的《清平调》。
她推窗望去,只见李龟年立在梨树下,月光为他的白衣镀上一层银边。笛声戛然而止,李龟年抬头笑道:“小丫头,果然没让我失望。“
杨玉环眼眶一热,正要说话,却见李龟年神色突然变得严肃:“不过,你要记住,这宫里的路,可比洛阳难走千倍万倍。陛下......“他欲言又止,摇了摇头,“明日晨起,我便教你宫廷礼仪。从现在起,你不再是洛阳杨家的女儿,而是大唐梨园的教习。“
送走李龟年,杨玉环回到屋内。她取出琴匣里的曲谱,就着烛火一页页翻看。那些被她反复描摹的音符,那些在洛阳寒夜里流下的泪水,此刻都化作了手中的温度。窗外,更鼓已响过三更,她却毫无睡意,轻抚琵琶,低声哼唱着未完成的《霓裳羽衣》。
远处,兴庆宫的灯火依旧明亮。唐玄宗独自坐在沉香亭,望着夜空中的明月,耳畔似乎还回响着那惊鸿一瞥的舞姿。他轻轻敲击羯鼓,试图重现白天的曲调,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高力士见状,小心翼翼地问:“陛下可是在想杨姑娘?“
唐玄宗没有回答,只是将羯鼓重重一放,起身走向寝宫。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铺满牡丹的宫道上,宛如一幅未完成的画卷。
而在梨园,杨玉环终于抵不住困意,沉沉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