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四年的深秋,长安的天空被铅云压得低沉,寒风裹挟着枯叶掠过朱雀大街。寿王府的朱漆大门紧闭,门内却弥漫着压抑而凝重的气息。杨玉环坐在梳妆台前,铜镜里映出她苍白的面容,鬓边的玉簪随着微微颤抖的身体轻轻晃动。三日前,高力士亲自送来的圣旨还摆在案头,明黄的绸缎上“着寿王妃杨氏入道修行“的字迹刺得她双眼生疼。
“王妃,殿下回来了。“绿萼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哽咽。杨玉环深吸一口气,起身整理裙摆,却在转身时险些跌倒——这几日滴水未进,她的双腿早已虚软无力。李瑁大步跨进房门,玄色披风上还沾着未化的雪粒,他的眼神中满是血丝,握着佩剑的手青筋暴起。
“我去求父皇!“他一把抱住杨玉环,声音里带着绝望的颤抖,“就算拼了这条命,也要让他收回成命!“杨玉环将脸埋进他的胸膛,泪水浸湿了他的衣襟。她知道,李瑁已经试过了。这几日,他一次次跪在兴庆宫门前,却连宫门都没能进去;他四处奔走,试图联合朝中大臣为自己说情,却换来的是一封封弹劾他“意图谋反“的奏章。
“瑁郎,别去了。“杨玉环抬起头,强忍着泪水,“你难道还不明白吗?这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局。“她取出藏在暗格里的密信,上面详细记录着李林甫如何勾结蕃将,伪造寿王通敌的证据;如何买通宫中侍卫,在皇帝耳边进谗言。“他们要的,就是让我们反抗,这样就能名正言顺地治你的罪。“
李瑁看着密信,浑身的力气仿佛被抽走,跌坐在椅子上。他想起小时候,父皇将他抱在膝头,教他读书写字;想起武惠妃在世时,对他的宠爱与期许。可如今,这一切都化作了冰冷的算计。“阿环,我对不起你。“他捂住脸,声音 muffled,“是我无能,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
杨玉环跪在他面前,握住他的手:“我们还活着,就还有希望。“她的眼神坚定,“我入道观,只是权宜之计。你在外面积蓄力量,等时机成熟......“话未说完,两人已是泣不成声。
入观的日子很快就到了。那一天,长安城外的太真观张灯结彩,道士们身着崭新的道袍,在观前诵经祈福。宫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着这位传奇的寿王妃。杨玉环身着素色道袍,头戴芙蓉冠,在宫女太监的簇拥下缓缓走出寿王府。她的步伐沉重而坚定,每一步都像是踩在自己的心上。
李瑁远远地站在街角,望着妻子的背影,心如刀绞。他多想冲过去,带她离开这里,可他知道,自己无能为力。“阿环,等着我。“他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一定会想办法救你出来。“
进入太真观后,杨玉环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被安排在观内最幽静的一处院落,每日与青灯古卷相伴。清晨,她要跟着道士们诵经祈福;午后,便在庭院中抄写经文。然而,她的内心却始终无法平静,对李瑁的思念与日俱增。夜深人静时,她常常望着窗外的明月,默默流泪。
“太真,该去大殿诵经了。“道姑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杨玉环起身整理道袍,却在这时听到观外传来一阵喧闹。她走到窗前,远远望去,只见一队皇家仪仗正朝着太真观而来。为首的龙辇上,隐约可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唐玄宗。
她的心跳骤然加快,双手紧紧攥住窗棂。自从入观以来,她一直祈祷着能避开皇帝,可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太真,陛下宣你觐见。“道姑的声音带着敬畏。杨玉环深吸一口气,转身朝着大殿走去,每一步都像是走向刑场。
大殿内,香烟缭绕。唐玄宗坐在主位上,目光紧紧盯着走进来的杨玉环。昔日明艳动人的寿王妃,如今身着道袍,更添了几分出尘的气质。“太真,这些日子可还安好?“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杨玉环跪在地上,低头答道:“多谢陛下挂念,贫道一切安好。“
唐玄宗起身,走到她面前,伸手想要扶她起来,却见她微微后退,避开了自己的触碰。这一细微的动作,让他的眼神暗了暗。“起来吧。“他收回手,语气恢复了威严,“朕今日来,是想听听你诵经。“
杨玉环起身,走到蒲团前,开始诵读《道德经》。她的声音清澈而平静,可只有她自己知道,内心早已翻江倒海。诵经声在大殿内回荡,唐玄宗望着她的背影,思绪却飘到了多年前的温泉宫——那时的她,一曲《霓裳羽衣》惊为天人,如今却近在咫尺,却仿佛隔着千山万水。
从这一天起,唐玄宗开始频繁地前往太真观。名义上是为了听她诵经,实则是为了见她。每次皇帝到来,太真观都要精心准备。杨玉环也不得不强打精神,为皇帝弹奏乐曲,陪他聊天解闷。随着见面次数的增多,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感情愈发深厚,而这一切,都被暗处的眼睛看在眼里。
丽妃得知消息后,气得摔碎了手中的玉镯。“好个狐媚子!“她咬牙切齿地说道,“我绝不会让你得逞!“她立即派人联络李林甫,商量着如何对付杨玉环。而此时的杨玉环,却还不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