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五年三月初三,长安的天空被铅云压得低沉。杨玉环身着素白襦裙,手持三炷清香,缓步踏入慈恩寺。晨钟撞响,惊起檐角白鸽,她仰头望着斑驳的飞檐,想起昨夜与李瑁的谋划,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佛堂内,檀香缭绕。她刚要跪拜,忽闻身后传来环佩声响。转头望去,竟是太子妃王氏携着鄂王妃、光王妃结伴而来。三人皆是素衣打扮,面色凝重,目光交汇时,杨玉环分明看到她们眼中的戒备。
“寿王妃也来上香?“太子妃打破沉默,声音带着几分讥讽,“听闻寿王殿下近日风头正盛,该是来求国运昌隆吧?“
杨玉环垂眸,将香插入香炉:“不过是为家人祈福罢了。“她余光瞥见偏殿角落闪过一抹明黄衣角,心猛地一沉——武惠妃果然派人监视。
就在这时,寺外突然传来马蹄声。一队金吾卫闯入寺院,领头的将军高声喊道:“奉陛下旨意,搜查逆党!“杨玉环被人群挤到墙边,看着太子妃等人被粗暴地带走。混乱中,她的袖中滑落一张字条,正是昨夜誊抄的“玄武门集会“密信。
当李瑁策马赶到时,只看到满地狼藉的佛堂。杨玉环攥着他的衣袖,声音发颤:“有人提前泄露了消息...我们中了圈套。“
三日后,东宫被围。李瑛、李瑶、李琚三位王爷被冠以“谋反“罪名,幽禁于大理寺。消息传来时,杨玉环正在教寿王府歌姬弹奏新曲。琵琶弦突然绷断,她望着断弦怔怔出神,耳边仿佛又响起慈恩寺里太子妃凄厉的哭喊。
“王妃,殿下请您去书房。“绿萼的声音打断思绪。杨玉环起身时,裙摆扫过琴案,将一张《秦王破阵乐》曲谱扫落在地——那是太子曾派人送来,请她指点的乐谱。
书房内,李瑁对着墙上的先祖画像喃喃自语。案头堆满奏折,皆是群臣弹劾太子的奏疏。“都是假的!“他猛地转身,眼中布满血丝,“皇兄绝不可能谋反!“
杨玉环捡起地上的密信残片:“这是慈恩寺那日,从金吾卫身上掉落的。“她展开泛黄的纸张,上面赫然是武惠妃的私印,“有人故意让我看到'玄武门'的消息,就是要引太子上钩。“
李瑁一拳砸在案上,震得砚台翻倒,墨汁在弹劾奏折上晕开,宛如血泪:“我要去见父皇!说出真相!“
“不可!“杨玉环拦住他,“现在出面,只会被当成同党。武惠妃既然敢动手,必定留有后手。“她想起椒房殿内武惠妃阴鸷的眼神,突然抓住李瑁的手腕,“你仔细想想,这些日子可有什么异常?“
李瑁怔住,半晌,从袖中掏出一封密函:“三日前,有人送来这个。“信纸散发着龙脑香,正是武惠妃惯用的香料。上面寥寥数语:“瑁儿若想自保,莫要插手东宫之事。“
杨玉环浑身发冷。原来早在计划开始前,武惠妃就已经算准了一切。她走到窗边,望着寿王府的朱墙,忽然想起洛阳杨府的海棠。那时的她以为,嫁入皇家不过是换个地方弹琴跳舞,却不知这宫墙之内,步步皆是深渊。
深夜,兴庆宫宣政殿。唐玄宗独坐龙椅,面前摊开如山的证据。太子府搜出的兵符泛着冷光,密信上的字迹与李瑛平日手书别无二致。“陛下,太子党羽已尽数抓获。“高力士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回荡,“只是...寿王殿下近日频繁与大理寺卿往来。“
唐玄宗捏着密报的手青筋暴起。烛光摇曳中,他想起寿王妃那惊鸿一瞥的舞姿,想起李瑁儿时骑在他肩头的模样。“传旨,“他的声音沙哑,“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赐死。“
旨意传到大理寺时,李瑛正在给幼子缝制平安符。听完宣旨,他将符咒塞进儿子怀中,转身对两个弟弟笑道:“当年父皇杀兄逼父,如今轮到我们了。“三人相视而笑,笑声惊飞了屋顶的夜枭。
消息传来,寿王府举府缟素。杨玉环望着灵堂中三位王爷的牌位,忽然想起慈恩寺那惊鸿一面。太子妃腕间的翡翠镯子碎在佛前的场景,此刻与眼前的白幡重叠。她摸了摸腕上的玉镯,冰凉刺骨——这镯子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也见证了皇家最惨烈的杀戮。
当夜,武惠妃在椒房殿摆宴庆功。她举起夜光杯,望着杯中琥珀色的酒液,忽然想起杨玉环在佛堂中镇定的眼神。“可惜了,“她轻笑一声,将酒一饮而尽,“这么聪明的儿媳,若能为我所用该多好。“
窗外,春雷炸响,暴雨倾盆而下。雨水冲刷着东宫的石阶,将未干的血迹一点点冲淡。而寿王府内,李瑁握着染血的诏书,终于明白:在这暗流涌动的宫廷中,所谓亲情、仁义,不过是权力祭坛上的祭品。而他与杨玉环,早已被卷入这场永无宁日的漩涡,再也无法脱身。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