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十一章:时光卷轴里的星辰长诗 (1/2)

春分时节的细雨总是缠绵,苏晚晴站在西南联大纪念馆的落地窗前,看着雨丝在玻璃上蜿蜒成河。展厅内,星晚正在给小学生们讲解密道的故事,十二岁的女孩褪去了稚气,举手投足间已有了苏晚晴当年在辩论赛上的风采。陆承渊则蹲在角落,用3D建模软件还原抗战时期的校舍,八岁的男孩鼻尖沾着颜料,专注的模样像极了父亲钻研商业方案时的神态。

“苏主任,有位老先生找您。“工作人员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转身时,一位坐着轮椅的白发老者正微笑着向她点头,身旁推着轮椅的年轻人捧着个褪色的木盒:“我父亲是当年联大的学生,临终前嘱咐一定要把这个交给护书人的后人。“

木盒打开的瞬间,苏晚晴屏住了呼吸。泛黄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1944年文物转移的路线图,扉页上的字迹让她眼眶发热——“秀芳学妹惠存,盼山河无恙时,再共赏银杏。“那是爷爷的笔迹。更令人震撼的是,盒底压着张老照片,照片里奶奶和爷爷并肩站在银杏树下,身后是背着典籍的学生队伍,年轻的脸上写满坚定。

这个发现让整个陆家陷入了沸腾。陆沉舟连夜取消了欧洲的商务行程,陆振国翻出了尘封多年的家族日记,就连星晚和陆承渊都主动当起了小助手。书房里,祖孙三代围坐在一起,将新发现的史料与已有的文献相互印证,窗外的春雨淅淅沥沥,却掩不住屋内此起彼伏的惊叹声。

“爸爸,你看这个!“星晚突然指着老照片的角落,“这里有个小女生,和我长得好像!“众人凑近一看,果然发现照片边缘站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眉眼间与星晚有七分相似。陆沉舟若有所思:“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巧合,让我们这代人重新拾起祖辈的故事。“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个跨越时空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原来当年文物转移时,曾遭遇敌军空袭,正是奶奶带领妇女儿童组成人墙,用身体护住了最珍贵的典籍。而爷爷则乔装成商贩,在枪林弹雨中传递情报。这些细节,在以往的史料中从未被记载。

苏晚晴决定以这些新发现为蓝本,策划一场沉浸式历史展。陆沉舟动用集团资源,邀请顶尖的科技团队开发VR体验项目;星晚和同学组成了“少年策展团“,负责设计互动环节;陆承渊则带着他的机器人社团,制作出会讲故事的智能展品。就连退休的陆振国,也主动承担起了外联工作,联系当年联大师生的后人。

筹备期间,苏晚晴意外接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对方希望她能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分享中国民间护书人的故事。这意味着她要在国际舞台上,讲述这个跨越七十年的传奇。陆沉舟看着妻子深夜反复修改演讲稿,心疼地将她搂进怀里:“别太累,无论结果如何,你都是我和孩子们的骄傲。“

论坛当天,巴黎的天空湛蓝如洗。苏晚晴站在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老照片与现代纪念馆的对比画面。当她讲到奶奶用身体护书的情节时,全场陷入了寂静;而当展示星晚和陆承渊参与策展的视频时,掌声经久不息。一位外国学者激动地说:“这不仅是中国的故事,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回国后,苏晚晴将论坛上收获的建议融入展览设计。展厅内,观众可以通过全息投影与“祖辈“对话,能在沙盘上亲手规划文物转移路线,还能在留言墙上写下对未来的期许。开展那天,陆家老宅前的广场上挤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抗战老兵,有带着孩子的年轻父母,还有专程从海外赶来的华人。

星晚站在展厅入口,用英语为外国游客讲解。陆承渊则带着他的机器人“小护“,在人群中穿梭,解答各种问题。陆沉舟看着忙碌的家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大学时那个倔强的女孩,如今已成长为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的文化守护者;而曾经被他捧在手心的爱情,也在岁月的沉淀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展览大获成功,吸引了数百万参观者,相关报道登上了国内外各大媒体。但最让苏晚晴感动的,是收到的无数来信。有学生说,看完展览后立志报考历史专业;有海外华人表示,终于找到了精神的根;甚至有企业主动联系,希望赞助更多文化保护项目。

这天傍晚,全家人再次聚在庭院的银杏树下。星晚抱着新收到的读者来信,陆承渊摆弄着他的机器人,陆沉舟开了瓶珍藏的红酒,而苏晚晴则将新发现的笔记本郑重地放进家族档案柜。月光洒在他们身上,将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妈妈,“星晚突然问,“等我和弟弟长大了,我们也会继续守护这些故事吗?“

苏晚晴看向陆沉舟,两人相视而笑。他揽过女儿的肩膀:“当然,这不是一个人的使命,而是我们整个家族,乃至整个民族的责任。就像银杏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陆承渊突然举起机器人:“我还要发明时光机,这样就能真的见到太爷爷和太奶奶了!“小家伙的话惹得众人哈哈大笑,笑声在夜空中回荡,惊起了栖息在银杏树上的鸟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