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晚上,张伟顶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抱着一堆案卷材料,来到了3601,找到了正在客厅看书的林默。
“林默……忙吗?”张伟小心翼翼地问道。
林默放下书,抬起头:“不忙,张律师,有事?”
“那个……有点事想……想请教你一下。”张伟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虽然林默不是律师,但他总觉得林默这个人看起来很“精明”,脑子转得快,看问题角度也很刁钻,或许能给自己一些启发。
“哦?什么事?但说无妨。”林默示意他坐下。
张伟将案情和自己遇到的困境,详细地向林默讲述了一遍,言语中充满了沮丧和无奈。
林默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点头,偶尔还会问几个关键的问题,引导张伟补充细节。等张伟说完,林默没有立刻给出建议,而是拿起案卷材料,快速地翻阅了一遍。他的阅读速度极快,目光锐利,仿佛能穿透纸背,抓住问题的核心。
过了大约十几分钟,林默放下了材料,沉吟片刻,开口道:“张律师,从你提供的材料来看,对方律师确实做得滴水不漏,想从合同条款本身或者现有的证据链上找到突破口,难度很大。”
张伟的心沉了下去:“是啊……我也是这么觉得……”
“但是,”林默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法律的博弈,从来不仅仅是证据和条款的比拼。人心、舆论、甚至是一些……规则之外的因素,有时候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你的意思是……?”张伟有些不解。
林默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你刚才说,那个供货商为人奸猾,口碑很差,是吗?”
“对!圈子里很多人都知道他不是东西!”张伟立刻点头。
“那个律师,以手段刁钻著称?”
“没错!为了赢官司不择手段!”
“好。”林默点了点头,“那我们或许可以换个思路。”
他开始给张伟分析:“第一,抓住对方的性格弱点。那个供货商既然口碑差,说明他很可能不止坑了你客户一个人。你可以尝试去联系一下其他可能被他坑过的商家,收集一些关于他商业信誉不良的证据或证言。虽然这些可能无法直接作为法庭证据,但在调解或者谈判阶段,可以作为重要的施压筹码。”
“第二,利用舆论压力。对方律师既然在乎名声,那我们就让他‘出名’。你可以找一些相熟的媒体朋友(实在不行,花点小钱找些自媒体也行),将你客户被坑骗的遭遇(当然要隐去关键信息,避免法律风险)进行报道,将对方供货商和律师的不诚信行为曝光出去。一旦形成舆论热点,法院在判决时也会有所顾忌,对方律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也可能会选择让步和解。”
“第三,制造‘意外’。比如,想办法让对方律师在开庭前‘恰好’得知一些对他不利的信息(真假不重要,能让他分心就行),或者在他准备关键证据的时候,制造一点小小的‘麻烦’(比如网络突然中断?电脑突然蓝屏?)。这些看似旁门左道的方法,有时候能打乱对方的节奏,为你争取到喘息的机会。”
林默提出的这几条建议,都带着一种“兵行险着”、“剑走偏锋”的味道,完全跳出了传统律师按部就班打官司的思维框架。
张伟听得目瞪口呆,心里直打鼓。这些方法……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也太不“正规”了吧?万一搞不好,会不会引火烧身?
林默看出了张伟的顾虑,笑了笑:“张律师,法律是武器,但怎么用好这个武器,需要策略和智慧。有时候,面对不按常理出牌的对手,你也需要一点非常规的手段。当然,具体怎么操作,尺度如何把握,还需要你自己判断。我只是提供一些可能性。”
张伟看着林默那双深邃而自信的眼睛,又看了看自己手中那堆似乎毫无希望的案卷,内心挣扎了许久。最终,他咬了咬牙:“好!林默!我信你一次!死马当活马医了!”
虽然将信将疑,但他还是决定按照林默的建议去试试。毕竟,现在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林默点了点头,没再多说什么。
这次“求生”咨询,让张伟对林默的“精明”和“手段”有了更深的认识。虽然这些建议听起来有些“阴险”,但不可否认,确实直指要害,而且……似乎很有效。
林默作为“智囊”的形象,初步建立了起来。他与张伟之间,也从简单的“难兄难弟”,发展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带有几分敬畏和依赖的联系。
林默不仅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法律纠纷上展现出“高招”,就连在对付“熊孩子”方面,似乎也拥有着某种“超能力”。
这天下午,吕子乔和陈美嘉被小小布折磨得快要崩溃了。
不知什么原因,小小布从午睡醒来后就一直哭闹不止,怎么哄都不行。喂奶不喝,给玩具不要,唱歌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