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三十六章 殿试风云!与天子的“思想碰撞” (1/2)

会试放榜的喧嚣尚未完全平息,更加庄重、也更加令人瞩目的殿试便接踵而至。

这段时间,林青风几乎成了整个京城最受关注的人物。

各种拜访、宴请、拉拢、试探从未间断。

守旧派官员在朝堂上、私底下对他的攻讦也从未停止,各种弹劾他“德行有亏”、“学问不正”的奏章据说堆满了御书房的案头。

而一些自诩为“改革派”或“实干派”的官员,则或明或暗地向他示好,希望能将这位“圣眷正浓”的新科会元纳入自己的阵营。

林青风深知自己正行走在刀锋之上,每一步都必须小心谨慎。

他以“潜心准备殿试”为由,婉拒了大部分应酬,保持着低调和独立。

但他并未完全与世隔绝,而是通过钱县令等可靠渠道,密切关注着朝堂的动向和各方势力的博弈。

同时,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殿试的准备之中。

他仔细研究了历年殿试的题目和策论范文,特别是当今圣上登基以来的几次殿试,试图从中揣摩皇帝的执政思路、关注重点和个人喜好。

他知道,殿试的策论,不仅要展现才华和见识,更要体现出“忠诚”和“政治智慧”,既要敢于直言,又要把握分寸,既要提出“治世良方”,又要符合“君心圣意”。

他还将自己那本《格物致用录》的核心思想,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提炼和更“艺术化”的包装,准备在殿试这个最高舞台上,以一种更稳妥、也更具冲击力的方式,向皇帝和整个帝国阐述自己的“经世致用”之道。

终于,殿试之日来临。

庄严肃穆的金銮殿上,皇帝高坐龙椅,不怒自威。

文武百官分列两旁,衣冠楚楚,神情肃穆。

新科贡士们身着崭新的青蓝色进士服,怀着无比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依次步入这座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的殿堂。

林青风站在贡士队伍的最前列,感受着那无处不在的皇权威压和百官审视的目光,心中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将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面试”!

随着司礼太监宣读完繁琐的礼仪程序,皇帝威严的声音响起,亲自颁布了殿试的策论题目。

题目直指当下大煜王朝面临的最核心、也最棘手的几个问题,要求考生提出解决方案:“论君臣同心、共济时艰之道,并陈富民强国之长策。”

林青风拿到题目,迅速定下心神。

这个题目,看似中正平和,实则给了他极大的发挥空间!

他没有像其他贡士那样,立刻开始搜肠刮肚地寻找华丽的辞藻和经典的典故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他提笔蘸墨,开门见山,直指要害!

他的策论,以“富民为强国之基,实干为兴邦之要”为核心论点,展开论述。

在“君臣同心”部分,强调“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主张建立互信、坦诚、高效的君臣沟通机制,鼓励直言进谏,并提出要完善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严惩贪腐庸碌之辈,选拔实干有为之才。

在“共济时艰”部分,他结合自己之前的思考和京城的见闻,深刻分析了当前国家在财政、民生、边防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而在最重要的“富民强国之策”部分,他则将《格物致用录》中的核心思想,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他大胆提出,要“破除‘重农抑商’之旧念,倡导‘农工商并举’之新政”!

他详细阐述了发展农业(推广良种、兴修水利、优化种植技术)、振兴工业(鼓励技术创新、发展手工业、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搞活商业(疏通物流、规范市场、降低税负、甚至有限度地开放对外贸易)的具体措施。

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数治国”的理念,建议朝廷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全国各地的人口、田亩、赋税、产量、物价等关键数据,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他甚至还建议,设立“格物院”,招揽天下能工巧匠和有志于“实学”的读书人,专门研究和推广各种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用技术!

整篇策论,虽然也引用了一些经典,但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分析和具体的措施。

语言上,他吸取了府试的教训,尽量做到“雅正”与“务实”相结合,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实践价值。

字里行间,充满了改革的锐气、创新的精神,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

策论完成后,皇帝开始进行“御前问对”。

他目光扫过众贡士,最终落在了林青风身上。

显然,林青风那份与众不同的策论,再次引起了他的注意。

或者说,他本来就想借此机会,进一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