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三年一度的春闱(会试)在万众瞩目中拉开了帷幕。
京城贡院之外,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来自全国各省的数千名举人精英,怀揣着“鲤鱼跃龙门”的梦想,汇聚于此。
他们中的佼佼者,将有机会参加最后的殿试,面见天颜,成为真正的“天子门生”,从此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会试的考场,比乡试更加庄严肃穆,规矩也更加严苛。
每一个考生的脸上,都写满了凝重与渴望。
林青风深吸一口清晨微凉的空气,调整了一下略显陈旧但浆洗得干干净净的儒衫,眼神坚定地踏入了贡院的大门。
他的目标,绝不仅仅是通过!
他要用一个足以让他进入殿试、甚至名列前茅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也为他那本《格物致用录》的“问世”,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会试的题目,果然不负众望,难度和深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直指国家大政和核心理念。
第一场,经义。
题目选取了儒家经典中关于“君臣之道”、“天下大同”、“义利权衡”等核心议题的段落,要求考生不仅要阐明经文原意,更要结合历代兴衰治乱的经验教训和当今朝廷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刻的论述。
这不仅考验考生的经学功底,更考验其政治站位和理论水平。
林青风拿到题目,沉吟片刻,心中已有定计。
他没有像其他考生那样,一味地引经据典,堆砌辞藻,而是尝试从更高的哲学层面和更广阔的历史视角进行解读。
论及“君臣之道”,他强调“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以及“君明臣直,上下同心,方能国泰民安”的和谐关系。
论及“天下大同”,他则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系统论”和“发展观”的思维,论述天下万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动态发展的,主张“协和万邦,互利共赢”。
论及“义利权衡”,他更是将自己在下河村的实践经验升华到理论高度,强调“国之大义,在于利民;民之大利,在于国强”,提出“以义取利,以利辅义,义利并举,方为长久之道”的观点。
他的论述,既不违背儒家核心价值观,又充满了新颖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场,策论。
题目更加石破天惊,直接抛出了几个帝国治理的核心痛点,任选其一进行论述:
“或论朝廷府库空虚,开源节流之策安在?”
“或论边疆烽火不宁,长治久安之方何寻?”
“或论官场积弊沉疴,整顿吏治之要何为?”
林青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财政困局与开源节流”。
这正是他长期思考,并且在合作社管理中有所实践的领域!
他火力全开,将现代经济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融入其中。
针对“府库空虚”,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根源在于“税制不公,豪强隐匿;支出无度,冗官冗费;工商不兴,财源枯竭”。
随即,他提出了一个大胆而系统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开源方面:
清查田亩,核定赋役:打击土地兼并和隐匿,确保赋税公平。
优化税制,开辟新源:建议逐步降低对农民的人头税和土地税,同时探索开征“工商税”、“市舶税”、甚至“奢侈品消费税”等新税种,将税收负担从农民身上向更富裕的阶层和更活跃的经济领域转移。
发展工商,厚植财源:强调要“农工商并重”,鼓励技术创新,扶持实体产业(比如他的桑蚕合作社模式可以推广!),盘活市场,创造更多财富和就业机会。
合理利用国有资源:比如盐铁专卖、矿产开发等,要加强管理,杜绝腐败,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
节流方面:
精兵简政,裁汰冗员:建议对官僚机构进行优化重组,裁撤不必要的部门和人员,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严控预算,杜绝浪费:建议建立严格的财政预算和审计制度,对各项支出进行精打细算,严禁铺张浪费和贪污腐败。
改革漕运,降低损耗:针对漕运中的巨大浪费和贪腐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这份策论,数据翔实(引用大量官方数据),逻辑严密,措施具体,字里行间充满了“改革”的锐气和“实干”的精神,简直就是一份“国家财政振兴计划书”!
第三场,诗赋。
题目也极具分量——《祈年殿赋》或《社稷坛赋》(二选一)。这不仅要求考生展现高超的文学才华,更要通过对这些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和根本利益的建筑物的描绘与歌颂,表达对国家、社稷、君王的忠诚、敬畏与思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