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引人深思的社会学、哲学名句 (1/6)

1.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身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忆故土,思故人,高堂会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梦断心。

—————————犬童球溪《旅愁》

2.花容壁影相映红,相知结缘

前世良缘今生定,共结白首

所有的人间情音,相知相诉

所有的缱绻情恋,生生世世。

—————————佚名(出处暂不详)

3.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贵而不显,华而不炫.韬光养晦,深藏不露.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傲.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中庸》

低调做人正是一种终成其高,必成大器的哲学。谙通此一哲学的人方为大智之人、方成大价之身。真正的圣人最终会修炼到无我的状态。鹰者天之雄,虎者地之威,如此雄威的动物却常常扮作一副恹恹欲睡的病态,从而使猎物放松对它的警惕,待猎物接近时再雄威大作,捕之食之。

荣华富贵几乎是每个人所向往的。但贵而不显,华而不炫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低调正是这些已获得荣华富贵者的做人哲学。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道德经》第八章

5.《认知不协调理论》

(一)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基本假设认知不协调理论最初由费斯廷格于1957年完成的。该理论认为,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或行为,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亦即态度的改变。

(二)认知不协调的条件与强度:认知不协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

1.逻辑的违背;

2.文化价值的冲突;

3.观念层次的冲突;

4.新旧经验的矛盾。

(三)减少和消除认知不协调的途径

1.改变或否定不协调认知因素的一方。

2.同时改变不协调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3.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改变原有认知因素间的不协调关系。

6.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对。从别人处或书本里得到的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果。人们继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包括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主要通过间接途径。就知识总体来说,人的知识结构的主要部分是由间接知识为基石构成的。

学校的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即书本知识为主,其优越性反映在:(1)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较多、较深的认识;(2)书本知识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抽象,它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3)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解决许多个体认识中的困难;(4)教科书独具适于教学的特点。幼儿以直接经验为主要学习内容,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学习间接经验。如通过电视、广播、有声读物、书籍及他人(包括成人和儿童)的语言传递获得各种间接经验。幼儿学习间接经验以掌握有关的直接经验为前提。

7.(1)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qí);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有一种机械,一天能够灌溉百亩田地。

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用力很小,而功效很大,老先生难道不想使用吗?其实子贡提出的也是好方法,也完全是出于好意,让老人家能够轻松一些。

(2)为圃(pǔ)者忿(fèn)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灌溉园子的老人听了面起怒色,却笑着说。

老人家还是很有涵养的,不像一般人一生气,一拍桌子脸红脖子粗,就和你对着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