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46章:定乾坤 (1/2)

王参将被押到李向东面前,终于崩溃:“李头领明鉴,我确实是奉命来行刺的。”

“为何?”李向东问道。

“因为朝廷认为你聚众谋反,必须除之而后快。”王参将低声道,“但将军杨定国认为此举过于残暴,命我先行试探。”

李向东点头:“我明白了。你且回去告诉杨定国,我李向东愿意为朝廷效力,修缮水道,造福百姓。但若朝廷真心为民,就应承认归雄县自治权,不再派兵围剿。”

次日,王参将被礼送回朝廷军营。杨定国亲自为他准备食物和干粮:“回去告诉你们皇帝,我杨定国佩服李向东的胆识和智慧。若朝廷能善待归雄县百姓,我愿收兵。”

一月后,京城传来圣旨:朝廷承认归雄县自治权,但需每年缴纳三万石粮食;同时,任命李向东为水利都督,负责疏通青崖峡水道。

消息传到归雄县,百姓们欢欣鼓舞。然而,李向东却忧心忡忡:“朝廷虽承认我们自治,但每年三万石粮食,相当于全县一半收成。这是变相压榨啊!”

沈砚之沉思道:“主簿何不借此机会,向朝廷提出真正兴修水利的条件?”

李向东点头:“你说得对。我准备上书朝廷,要求拨付专款和物资,同时派遣水利专家协助。”

然而,朝廷的回应却令人失望:同意派遣两名水利官员协助,但钱粮概不拨付,只减免归雄县三年赋税。

“朝廷这是敷衍了事!”李向东愤怒地说。

此时,杨定国派人送来一封信:“李兄,朝廷不诚,但我仍愿助你一臂之力。我已请旨,派河间郡工匠协助修缮水道,所需钱粮由我军后勤处拨付。”

李向东读完信,沉思良久:“杨定国这是何意?”

沈砚之道:“他可能也看不惯朝廷的腐败,想借机建立自己的功业。”

“不管他动机如何,这是件好事。”李向东决定道,“接受他的援助,但保持警惕。”

杨定国的援助很快到位。三十名工匠带着专业工具和图纸来到归雄县,与李向东带来的乡老们共同研究水道方案。

然而,工程一开始就遇到阻力。当地一些大户人家不愿让出土地,更有一些官员暗中阻挠,克扣朝廷拨付的物资。

“主簿,这是本月物资清单,只有三成到位。”顺子气愤地递上一张纸。

李向东眉头紧锁:“看来朝廷根本没有诚意。杨定国虽然答应支援,但他的军费也有限。这样下去,工程难以完成。”

沈砚之沉思片刻:“主簿,我有一策。”

“请讲。”

“我们可以组织百姓,用改良水车灌溉农田,同时收集雨水。这样即便水道工程受阻,也能保证来年收成。”

李向东眼睛一亮:“好主意!柱子,你带人去铁匠铺,再打造二十架改良水车。顺子,你去组织百姓,准备开垦梯田。”

就这样,归雄县百姓一边等待朝廷物资,一边自力更生,改良农具,开垦梯田。李向东还派出人员,到周边州县购买粮食种子,准备扩大种植。

一月后,杨定国亲自来到归雄县视察工程进展。

“李兄,这水道方案还需修改。”杨定国看着图纸,提出几处建议,“若按此方案,不仅可防洪,还能引水灌溉,一举两得。”

李向东惊讶于杨定国的专业见解:“杨将军精通水利?”

杨定国苦笑:“我祖籍关中,家中世代为水利官。只是朝中派系倾轧,我不愿卷入,才主动请缨边陲。”

李向东恍然大悟:“难怪将军对水利如此了解。”

两人彻夜长谈,从水利工程到朝政弊端,再到民间疾苦。杨定国被李向东的见识和抱负所折服,决定全力支持他。

“李兄,我有个想法。”杨定国突然说,“不如我们联手上书朝廷,请求设立‘青崖水利司’,由你任主管,我派兵保护。如此,既能为朝廷效力,又能保归雄县自治。”

李向东思考片刻,点头同意:“此计甚妙。既能减少朝廷猜忌,又能获得实际支持。”

两人联名上书,详细陈述青崖峡水道的重要性,以及设立水利司的建议。出乎意料的是,不到一个月,朝廷就批准了这一请求,还拨付了专项资金和物资。

原来,杨定国在朝中威望极高,加上李向东详尽的工程方案和为民请命的言辞,终于打动了皇帝。

工程全面展开后,归雄县面貌日新月异。新开的水道既可防洪,又可灌溉,周边荒地变成了肥沃良田。李向东还引入轮作制,使土地得以休养,产量大增。

一年后,归雄县不仅粮食自给自足,还能支援周边州县。李向东的名声也随之传遍天下,成为百姓心中的“水利圣人“。

三年后,青崖峡水道工程全面竣工。竣工当天,归雄县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