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纪中的目光凝视着每个与会者的脸。
在坐的,都是在华夏举足轻重的几个人,其中一个,便是来自汉东省的赵立春。
江纪中指了指最新的《华夏通讯报》,点了点头版头条的新闻《汉东省委副书记高育良,舍身奔赴大风厂化解群众矛盾》。
他脸上带着高位者独有的谦和,一字一句却如同惊雷一般进入与会者的耳朵。
“同志们”
他顿了顿,看所有的人的目光投射过来。
他才继续讲下去。
“看一看,看一看汉东,这才是我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提起【汉东】,原本默不作声的赵立春突然坐直了。
大风厂的群众事件,他早就收到了消息,高育良这场精彩的“政治表演”,算是坏了儿子赵瑞龙的好事。
赵立春心想,这个高育良,还是那个硬骨头!
当年赵立春在汉东任省委书记的时候,没少敲打高育良和李达康。
甚至赵立春利用一个省委常委的名额,想坐山观虎斗,制衡“汉大帮”和“秘书帮”。
谁知道这个高育良,看上去温文儒雅,挺好说话,实则是个硬骨头。
那叫什么?呵,文人风骨嘛!
赵立春多次点他,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实则不肯屈服。
赵立春拉拢他未果,就无奈只能让儿子处处去找李达康。
好歹当年是自己秘书,只要不是多过分的事儿,李达康还是能罩着都罩着的。
可是没想到啊,这件事,竟然被话事人知道了,竟然还拿到这个级别的会议上来说。
江纪中继续说道:“这位高育良同志,我看就很好嘛,能真正地走到群众中去,切实了解群众所急,群众所求,防止矛盾激化,我看啊,应该让全国学习他这种精神!”
“高育良?”
在座的有的听说过这个名字,有的觉得很陌生,忍不住重复这么名字,想要回去好好调查一番。
江纪中继续说:“这位高育良同志,曾经是汉大的一名教授”
他意味深长,显然是提前做了一番调查。
“现在,是汉东省省委副书记,”
一个省委副书记?
在座的互相看了看,这个级别,他们通常都不放在眼里。
江纪中的眼神,随着思绪似乎渐渐飘远。
他带着一丝感叹的语气,继续说道。
“说起来,立春啊,你们汉东有这样的副书记,怎么从来没听你提过。”
赵立春突然被点了卯,就像是上课走神,突然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
但到了这个位置,随机应变的能力还是有的。
赵立春谨慎捋了一下思绪,说道。
“这个高育良同志,确实是我在任的时候,从汉大发现的好苗子,那时候他还是政法系教理论法学的,当时我去他们学校参加会议,其他的教授,都是顺着捧着说话,看似提问题,其实就是在示好。但是,只有这位高育良同志,当场指出了汉东省经济发展当时存在的问题。我还记得啊,当时汉东省坚持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改革措施,经济发展地很快,高育良同志却指出,经济发展一定要稳中求进,才能长远啊,他的发言,我到现在都记得。”
赵立春不愧是能进部的人。
虽然他心里对高育良是不满的。
但是听话要听音。
话事人的语气明显是很欣赏这个人,自己要是再说高育良不好,那不就是跟话事人作对吗?
果然,这番发言奏效了。
话事人带着一丝调侃的语气说道。
“看来,还是立春同志你这个伯乐,发现了这匹千里马嘛!”
“哈哈哈哈”
众人应和地适时笑了起来。
让凝重的会议气氛轻松了许多。
这样的会议,一开始气氛凝重,是因为所有人都在听话事人的语气,来判断他的语言倾向性。
现在话事人的态度很明晰,大家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说怎么做了,心情自然就放松了下来。
————
官场中,始终要记得,说什么,不重要,说话的语气,态度,很重要!
赵立春虽然也跟着笑,但是脸上的肌肉有些紧绷。
他从话事人的语气里,听出一丝尴尬。
这是在点他呢!
你说你发现了汉东这匹千里马,但是你进部多少年了?怎么没主动提过?
是你大公无私,还是说白了,嫉妒人家的才能,压制人才,阻挡人家的进步啊?
赵立春,你好好想想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