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五年,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大明王朝的国力正处于鼎盛时期,四海宾服,万邦来朝。这一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各国使臣需前来朝贺,以彰显大明的威严与富强。
紫禁城的奉天殿,金碧辉煌,庄严肃穆。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分列两旁,身着朝服,头戴乌纱,个个神情肃穆。殿中香烟袅袅,弥漫着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气息。明成祖朱棣高坐龙椅之上,身着明黄色的九龙纹龙袍,头戴翼善冠,威严的面容下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诸位爱卿,今日乃大明朝贺之日,诸国使臣远道而来,皆为我大明盛世而来。尔等务必恭谨有礼,不可怠慢。”朱棣的声音洪亮而威严,回荡在整个大殿之中。
“遵旨!”文武百官齐声应道,声音整齐划一,显示出大明王朝的威严与秩序。
随着礼部尚书的引导,各国使臣依次进入奉天殿。他们身着各自国家的华丽服饰,手中捧着各种珍奇异宝,依次向朱棣行三跪九叩之礼,献上贺词。
“臣等远道而来,特向大明皇帝陛下敬献宝物,愿大明国泰民安,万世昌隆!”各国使臣齐声说道,声音洪亮而恭敬。
朱棣微微颔首,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他环视了一圈,目光落在了最后一位使臣身上。这位使臣来自遥远的西洋,身着奇异的服饰,手中捧着一件精美的水晶球,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西洋使臣,你所献之物,可否让朕一观?”朱棣问道。
“陛下,此乃我国珍宝,名为‘智慧之眼’,能洞察世间万物。”西洋使臣恭敬地将水晶球呈上。
朱棣接过水晶球,微微点头,正要递给身边的内侍,却在这时,一个声音突然响起:
“陛下,此物虽奇,却并非稀世之宝。”
众人闻声一惊,朝堂之上,竟有人敢打断皇帝的话。朱棣也是一愣,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身着青衫的少年,站在朝堂的角落里,目光清澈,神情从容。
“何人如此大胆,竟敢打断朝会?”礼部尚书怒斥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严厉和不悦。
少年微微一笑,拱手作揖:“小人姓林,名逸,乃一介布衣。小人并非有意打断朝会,只是此物虽有奇效,却并非真正的宝物。”
朱棣的目光落在林逸身上,微微一亮。他放下手中的水晶球,问道:“哦?你且说说,此物为何不是稀世之宝?”
林逸走上前,接过朱棣手中的水晶球,仔细端详片刻,说道:“陛下,此物虽能洞察世间万物,却只能看到表象,无法洞察人心。而真正的宝物,应能助陛下洞察人心,明辨是非,方能治国安邦。”
朱棣听后,微微点头,心中暗自赞赏:“此少年言之有理,朕正需能洞察人心之人,方能成就大业。”
“好!你且留下,朕倒要看看你如何助朕洞察人心。”朱棣大手一挥,命内侍将林逸带至一旁。
林逸微微一笑,心中暗自思忖:“大明盛世,正是我施展才华之时。这‘智慧之眼’虽是西洋奇宝,却不及我中华智慧。今日,我便以中华智慧,为大明添彩。”
---
一、初露锋芒
林逸被带到一旁后,朱棣命他暂时留在朝堂之上,观察各国使臣的言行举止。林逸站在角落里,目光如炬,仔细观察着每一个人。
不久,一位来自东瀛的使臣上前献宝。他手中捧着一把精美的武士刀,刀身寒光闪烁,刀柄上镶嵌着宝石,显得十分华丽。
“陛下,此乃我国武士刀,乃天下至宝,可助陛下斩妖除魔,保大明江山永固。”东瀛使臣恭敬地说道。
朱棣接过武士刀,微微点头,正要称赞几句,林逸却突然开口:“陛下,此刀虽利,却非宝物。”
朱棣眉头一挑,看向林逸:“哦?你又如何知晓?”
林逸走上前,接过武士刀,轻轻一挥,刀身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他说道:“此刀虽利,却非宝物。宝物者,非以利刃为尊,而以德义为本。此刀虽能斩杀敌人,却无法斩断贪婪与邪恶。陛下乃仁德之君,岂能以利刃为宝?”
朱棣听后,微微一笑,心中对林逸的见识愈发赞赏:“此少年见识非凡,竟有如此见识。看来,朕今日得了一位奇才。”
“好!你且继续观察,待朝会结束,朕再与你详谈。”朱棣说道。
林逸微微一笑,退回一旁,继续观察各国使臣的言行举止。
---
二、意外发现
朝会继续进行,各国使臣纷纷献上珍宝,朱棣一一过目,心中颇为满意。然而,林逸的目光却始终停留在一位来自中亚的使臣身上。
这位使臣手中捧着一只精美的玉瓶,瓶身上雕刻着各种花纹,显得十分精美。使臣恭敬地说道:“陛下,此乃我国的‘生命之泉’,乃天地间至宝。此泉可延年益寿,起死回生,乃我等国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