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三十一章:盛世初临,暗流涌动 (1/2)

随着大明王朝在李逸的治理下,各个领域的难题逐步解决,盛世的曙光已全然绽放,一幅繁荣昌盛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然而,如同平静的海面下或许潜藏着汹涌的暗流,在这看似祥和的盛世初临之际,一些微妙的变化正悄然发生。

律法在地方的推行经过前期的答疑解惑,逐渐顺畅起来。但在一次律法执行情况的巡查中,李逸发现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在一个繁华的城镇,当地执法官员在处理一起邻里纠纷时,虽然依据新律法做出了公正的裁决,却未能真正化解双方的矛盾。

李逸在事后与这位执法官员交谈:“此案律法应用无误,但为何双方当事人仍面露不满,矛盾似乎并未真正消除?”

执法官员面露难色:“李大人,这邻里之间积怨已久,律法虽能判定是非,却难以抚平他们心中的怨恨。我等执法,也只能做到依法行事。”

李逸沉思片刻,说道:“律法不仅是判定是非的准则,更应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工具。在执法过程中,除了依据条文,还应注重调解引导,让双方真正心服口服,化干戈为玉帛。你可组织当地德高望重之人,从中斡旋调解,彻底化解矛盾。”

商业领域,丝绸产业在克服重重困难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新型丝绸面料和改良后的传统丝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然而,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行业内部的竞争加剧问题。

一些规模较小的丝绸商户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惜降低价格,甚至偷工减料。一位诚信经营的商户忧心忡忡地找到李逸:“李大人,如今市场竞争激烈,那些不良商户的做法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让我们这些正经做生意的人举步维艰。长此以往,大明丝绸的招牌恐将受损。”

李逸神色严肃:“绝不能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你回去收集相关证据,将那些偷工减料、恶意降价的商户名单整理给我。商会应尽快制定更严格的行业自律规则,对于违规商户,要严厉惩处,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与此同时,大明丝绸在海外市场的热销引起了其他国家同行的嫉妒。某海外强国派来使者,表面上是来商讨丝绸贸易合作,实则企图获取大明丝绸的核心技术。

使者在与李逸的会面中,看似不经意地提及:“李大人,贵国丝绸技艺精湛,我等十分钦佩。不知能否派遣一些工匠到我国,传授一二,如此也能增进两国友好往来。”

李逸心中明白对方意图,微笑着回应:“使者大人,丝绸技艺乃我大明瑰宝,凝聚着无数工匠心血。不过,两国友好往来,文化交流必不可少。我们可定期举办丝绸文化展览,分享一些基础技艺与设计理念,促进共同发展。”使者听闻,虽心中失望,但也不好再强行索要。

教育领域,在解决了校舍不足的问题后,山区学校迎来了新一批学生。然而,随着学生年龄层次的多样化,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成为新的关注点。

一位山区教师向李逸反映:“李大人,现在学校里学生年龄差距较大,原本统一的课程设置,让年龄小的学生觉得吃力,年龄大的学生又觉得不够深入。”

李逸说道:“这确实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你可组织教师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重新规划课程内容。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兴趣培养;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增加一些拓展性、专业性的课程,满足他们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但在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遇到了教材短缺的支线问题。一位负责教材采购的官员焦急地向李逸汇报:“李大人,按照新的课程设置,现有的教材无法满足需求,而新编教材所需的纸张因原料供应不足,印刷进度严重滞后。”

李逸迅速做出指示:“一方面,联系纸张供应商,了解原料供应问题出在哪里,督促他们尽快解决;另一方面,组织教师编写临时教材,以解燃眉之急。务必保证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不能耽误学生学习。”

吏治方面,在李逸鼓励官员大胆做事之后,大部分官员恢复了积极进取的态度。但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个别官员为了政绩,盲目跟风推行一些不切实际的政策。

在一次地方考察中,李逸发现某县官员为了响应发展商业的号召,强行在当地并不适合商业聚集的区域建造大型集市,导致集市建成后无人问津,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李逸找来这位官员,严肃批评道:“做事不能只看政绩,不切实际。你在规划这个集市之前,可有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百姓的需求以及商业发展的规律?如此盲目行事,不仅浪费资源,更会让百姓对朝廷政策失去信心。”

官员满脸羞愧,低头认错:“李大人,是我考虑不周,急于求成。我这就想办法弥补,妥善处理此事。”

李逸看着他,语重心长地说:“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做决策前需深思熟虑,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切不可再犯此类错误。”

尽管盛世初临,但大明王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