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17章 众随从互相对视,均是一头雾水。 (3/5)

以让其感到恐慌。

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影”

朱棣却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即便面对百万蒙古大军也不曾如此。

朱棣挥退紫袍男子后,招来身旁太监低喝:“即刻传召杨士奇、杨荣以及杨溥前来议事!”

“是!”

那小太监低头应是,即便未曾目睹朱棣表情变化,依然能从话语间感受到其中蕴藏的严肃。

不敢迟疑半分,迅速奔走前去宣旨。

这一晚,原本安静祥和的应天府顿时弥漫起一股紧张气氛……

……

养心殿中。

御令发出不过片刻,三位内阁大臣便急匆匆赶到殿内。

进入后未及参拜,朱棣已将残存的一面旗帜展示而出。

三人都仔细端详起旗子。

当看见上面“影”

字的时候,心中无不疑惑万分。

杨士奇忍不住询问:“陛下,这里面莫非另有玄机?”

朱棣没有答话,只是直接把那份密函抛给了几人。

看完密函后,三人浑身一震,惊悚之意油然而生。

竟是叛军!而且数目达十万人之多,已经逼近到离应天府仅五十里之地!

接连三声响动——

“嘭通!”

“嘭通!”

“嘭通!”

三位大臣相继跪下请罪,面如土色。

身居高位的他们深知责任重大,在这种情况下难避问责。

但朱棣面容平静,并未发怒,淡然说道:“起身吧。

单凭膝盖解决得了问题么?现在说说看你们有什么打算吧。”

听到特赦,三人才敢站直身体,小心翼翼抬头观察朱棣神色。

盯着带有“影”

字的旗布许久,三人陷入震惊之中。

能轻松剿灭数万叛军的实力绝对不容小觑,可他们居然对此毫无察觉,确实蹊跷。

杨荣推测说:“陛下,这个‘影’会不会代表着某个地方呢?比如只写了该势力名字的一个字,剩下部分恰巧毁坏了?”

还没等朱棣回应,杨士奇立刻摇头否定,“不可行。

我大明朝广袤疆域,两京十三省大小郡县,均不存在以‘影’为名的地方。”

稍作停顿,转向杨荣补充问:“那你认为,这‘影’又意味着什么呢?”

杨士奇拿着那面破损的旗帜仔细端详,随后露出惊讶之色。"诸位,请看,这旗帜不仅有字,背面还有花纹!”

众人凑上前去查看,果然发现了别样的细节。

残旗呈现直角梯形,三侧边缘绣着一圈暗红色的火焰纹样。

这些火焰逐渐向底端集中,形成一个抽象的“焱”

字。"焱?”

“这是……”

三人无不骇然。

很显然,这样的图案绝非随意而为。

朱棣也转移了视线,他刚才一直专注于旗帜上的“影”

字,未曾留意背面的情况。

此时方察觉,其中另有文章。

一直保持沉默的杨溥忽然发言:“陛下,您觉得会不会,这‘焱’才代表某股真正势力呢?”

“而名字中有‘影’的部队,只不过是整个力量体系中的一部分?”

杨溥话音落下,震惊众人。

如果他的推断正确,那么名为“影”

的军队仅仅是巨大组织中的小小一角而已。

这意味着这个以“焱”

为名的组织,究竟有多恐怖、多强大?

仅仅一个下属军团就消灭十万士兵,

其他类似的军团又会有多少!?

朱棣暗暗握住龙椅扶手,神情变得极其凝重。

尽管心有不甘,但不得不承认,杨溥的推测很可能就是事实。

按照通常制旗原则,一般会把母军团标志设为旗底,子军团标志置于旗面。

例如明朝军旗,旗底象征大明江山,旗面根据不同将领定制文字。

若是皇帝亲征便是帝王旌旗,王爷出征就是王旗,将军则用将旗……

所以这面“焱”

底“影”

面的旗帜,无疑表示称作“影”

的势力背后还潜藏着更强的支撑!

“也许,这个‘焱’是某种伪装?”

“为了声东击西?”

“或者,这个‘焱’取自某个名字中的部分?”

“……”

三人提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