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熙侃侃而谈,手指在地图上的东北窄路口处轻点,继续阐述着自己的战略构想:“如果在这东北边的窄路口能够安设两三座箭楼的话,此地便会成为一道天然的屏障。敌军想要从此处突破,难如登天。只是这路途实在太远,我们前去守卫会极为不便,而且耗费的粮草肯定是个天文数字。一座箭楼的建造费用高达六百多大洋,以咱们如今经济拮据的状况,先暂且搁置,等待时机成熟再说。”众人听罢,纷纷点头,计议已定,公孙度的襄平势力便紧锣密鼓地开始发展起来。
自从公孙熙和妹妹公孙绣这两大“绝世强者”穿越而来,公孙度的势力发展明显加快。公孙熙凭借着对三国局势的熟悉和游戏中积累的策略经验,在军事、内政等方面频频出谋划策;公孙绣则以高强的武艺,在军队训练和士气鼓舞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他们的发展速度虽有提升,却仍难以抵挡乱世中汹涌而来的危机。
就在他们的基础设施才刚刚建设完毕,钱粮储备还十分匮乏之时,公孙瓒这个强劲的对手出兵了。公孙熙望着城外扬起的滚滚尘土,心中暗自叫苦,不仅造箭楼的计划因缺钱暂时搁置,更糟糕的是,襄平的治安都下降到五十几了,乌桓却还没有出兵相助的迹象。
公孙熙看着公孙瓒的军队排兵布阵,心中一惊,好家伙,公孙瓒竟然亲自来了,再定睛一看,赵云也在军中。公孙熙不禁嘟囔道:“看来这赵云就是个大祸害呀!不过可不能杀了他,如此猛将,若能收入麾下,那可是如虎添翼。”此时,公孙瓒的骑兵已经发现了襄平东边的农田,开始大肆进行破坏。这可忍无可忍,公孙熙当即与公孙绣、公孙度果断出兵迎敌。他安排公孙康带着部分士兵巡查治安,以防城内生乱,自己则带领主力部队冲向公孙瓒的先头部队。
谁能想到,这无心之举竟带来了意外之喜。公孙康刚巡查完毕,乌桓军队就现身了。公孙熙见状,心中一喜,指挥主力部队一路将公孙瓒的先头部队引向襄平城下。而公孙瓒的后续部队见乌桓军队出现,马上调转矛头,对准乌桓骑兵及所谓的“贼窝”攻去。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经过一阵激烈的战斗,公孙熙凭借着出色的战术和公孙绣的勇猛配合,竟然将赵云这个心腹大患给拿下了。公孙瓒却死活不肯单挑,即便公孙熙把他儿子公孙续都抓了,他也不为所动。
这一战终于结束,公孙熙赶忙清点损失,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原本三万人的部队还剩两万一,两座农场被毁,谷仓也受损严重,士气更是跌到了四十几,战马还剩一万四。公孙熙心中懊悔,自己还是托大了,公孙瓒的人力实在雄厚,麾下人才也十分充足。即便公孙度多了自己和公孙绣这两大强援,在这场战斗中依旧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且襄平城的富饶程度比不上北平城,这一战可谓是伤筋动骨。若是再打几次,虽说还能勉强支撑,但必然要多打很多仗,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更令公孙熙沮丧的是,被抓的赵云,公孙度父子几人轮番上阵劝降,放下手中事务一心劝说,结果赵云还是不为所动,拍拍屁股走人了。公孙熙咬咬牙,心中暗道:“不行,必须赶紧在路口建造箭楼了,不然老是让人家跑到咱们家里搞破坏,这损失可承受不起。”他深知箭楼不仅要建,而且不能只建一座,至少得两座,分别建在路口两侧,形成交叉火力,再在背后安排机动部队,一边修理箭楼,一边打击敌军,如此才能更好地降低损失。
于是,公孙度立马亲率一万骑兵去修建箭楼。由于资金有限,暂时只能先建两座。可这边刚一出兵,赵云和公孙瓒就又出兵了。公孙熙气得直跺脚:“这赵云真是个大祸害呀!他一来,我们就倍感压力巨大,这次碰上硬茬子了,箭楼恐怕建造不完。”危急时刻,公孙熙和公孙绣以及新加入的周仓果断出兵支援。
路口处,一场血战爆发。周仓虽然武力值有84,但在战场上却发挥不佳,很快就被敌军打成半身不遂,所带的部队也只剩下一千多人。更糟糕的是,他所携带的粮食也丢了,这对粮食紧张的襄平来说,损失巨大。要知道,现在每个人携带的粮食都是和兵马人数一样多,甚至还会少一点,城里的粮食储备也仅仅只能和兵力数量堪堪持平。无奈之下,周仓只能被调回襄平。
这场战斗依旧惨烈无比,但好在凭借着众人的顽强抵抗和地形优势,敌人被成功挡在了“国门口”,无法前进一步。而且敌军还陷入了两座箭楼的猛烈射杀之中,损失惨重,碰得头破血流。公孙熙看着在箭楼火力下狼狈逃窜的敌军,心中感叹:“这箭楼是真的很好用。”当时因为成功挡住了敌人,便没有多想增建箭楼的事,就这样战斗在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中持续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依靠着箭楼的防御优势,公孙度的势力在辽东逐渐站稳了脚跟。经过不断地招募士兵和训练,辽东的总兵力发展到了七万多。然而,粮食紧张的问题却始终困扰着他们。此时,袁绍也跟公孙瓒进行了好几次的激烈战斗,但都被公孙瓒一一化解。公孙瓒在蓟城和北平分别维持着三万多和两三万的兵力,实力不容小觑。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