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临沅后,公孙绣在荆州的势力愈发强盛,但她并未因此而满足。荆州剩下的两座城池,犹如两颗钉子,阻碍着她彻底掌控这片土地。这两座城池分别是武陵郡的孱陵和零陵郡的泉陵,刘备深知其重要性,派了得力将领严加防守,尤其是泉陵,刘备更是调遣了他的义子刘封前往镇守。
公孙绣在临沅城中的府邸再次召集军事会议,参会的不仅有庞统、田丰等智谋之士,还有赵云、黄忠、魏延等一众猛将。府邸大厅内,气氛凝重而热烈,巨大的沙盘上详细标注着荆州剩余城池的地形、兵力部署以及周边的山川河流。
田丰率先发言,他眉头紧锁,指着沙盘说道:“主公,孱陵和泉陵互为犄角,相互呼应。刘备在此二城布置重兵,且地势复杂,易守难攻。若要夺取,必须谨慎行事,制定周全策略。”
庞统微微点头,轻抚羽扇,补充道:“田兄所言极是。孱陵地处要道,拿下它便能切断泉陵与外界的联系,孤立泉陵。但刘备定会加强孱陵的防御,我们强攻损耗巨大,需智取。”
公孙绣认真聆听,目光扫过众人,说道:“诸位所言皆有道理,如今先议如何攻取孱陵。”
经过一番激烈讨论,众人最终确定了战略方案。公孙绣任命赵云为先锋,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佯装攻打泉陵,吸引刘封的注意力;太史慈则率领两千水军,在孱陵周边水域游弋,切断孱陵与外界的水路联系;她自己亲率主力部队,包括黄忠、魏延等将领,携带攻城器械,悄悄向孱陵逼近。
赵云领命后,带领骑兵日夜兼程,来到泉陵城下。他命士兵们擂鼓呐喊,竖起云梯,做出一副要强行攻城的样子。刘封在城墙上看到赵云的部队,心中一惊,他深知赵云的厉害,不敢有丝毫懈怠,急忙调集城中兵力,加强城防。
与此同时,太史慈率领水军战船,封锁了孱陵周边的水路。孱陵守将孟达发现水路被切断后,心急如焚,他一方面派人向刘封求援,一方面加强城内防御,准备抵御公孙绣的进攻。
公孙绣率领主力部队悄然抵达孱陵城下,她观察着城防情况,只见城墙上旗帜飘扬,士兵们严阵以待,护城河宽且深,城门紧闭,防守十分严密。公孙绣转头对庞统说道:“庞先生,看来孟达早有防备,我们需尽快破城。”
庞统胸有成竹,微微一笑:“主公放心,我已有计。我们可先派小股部队在城南佯攻,吸引孟达的主力,然后派精锐部队从城北突袭。城北有一处地势低洼,城墙相对薄弱,我们可集中力量从那里突破。”
公孙绣点头同意,立刻下令行动。黄忠率领一千步兵,在城南发动佯攻。他们推着攻城车,架起云梯,向城墙上的守军发起攻击。孟达见状,果然将主力部队调往城南防守。
此时,魏延率领两千精锐步兵,携带攻城器械,悄悄来到城北。他们迅速填平护城河,架起攻城梯,向城墙上攀爬。城墙上的守军发现后,急忙放箭抵抗。魏延身先士卒,挥舞着大刀,砍倒敌军,带领士兵登上城墙。
在魏延的带领下,城北的防线被迅速突破。公孙绣见城北得手,立刻率领大军从城北涌入城中。孟达得知城北失守,急忙率领部队回援,但此时城中已大乱,公孙绣的军队如潮水般涌来,孟达抵挡不住,最终被俘虏。
公孙绣顺利占领孱陵,入城后,她安抚百姓,恢复城中秩序。同时,她对孟达进行劝降,孟达见大势已去,最终归降了公孙绣。
占领孱陵后,泉陵成为了刘备在荆州的最后一座城池。公孙绣马不停蹄,率领大军直逼泉陵。刘封得知孱陵失守后,心中惶恐,但他决心坚守泉陵,等待刘备的援军。
公孙绣在泉陵城外安营扎寨,与刘封的军队对峙。她与庞统商议后,决定采用攻心之术。他们派人在泉陵城外张贴告示,宣扬公孙绣的仁政理念,承诺只要城中百姓和士兵投降,既往不咎,还给予优厚待遇。同时,他们还让投降的孟达写信给刘封,劝他归降。
刘封收到孟达的信后,心中十分纠结。他想到自己对刘备的忠诚,又想到泉陵城破后百姓和士兵的安危,一时难以抉择。就在他犹豫不决时,刘备的援军却迟迟未到。
公孙绣见攻心之术初见成效,决定发动总攻。她命令赵云、黄忠、魏延等将领,各率一支部队,从不同方向攻城。城墙上,刘封亲自督战,指挥士兵奋力抵抗。他挥舞着长枪,大声呼喊,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双方死伤惨重。公孙绣的军队推着攻城车,架起云梯,试图强行攻城,但都被刘封的守军击退。公孙绣见强攻不下,心中焦急万分。这时,庞统献上一计:“主公,我们可挖掘地道,从地下攻入城中。”
公孙绣采纳了庞统的建议,立刻命士兵在泉陵城外挖掘地道。为了防止被刘封发现,士兵们白天休息,晚上挖掘,进展十分缓慢。
刘封在城墙上发现了公孙绣军队的异常举动,心中起了疑心。他派士兵在城内四处巡逻,终于发现了地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