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划开福尔马林浸泡过的皮肤时,叶清扬听见梧桐叶落的声音。
1937年深秋的南京中央大学解剖室,无影灯将她的影子投射在青砖墙面,恍若一具悬吊的骨骼标本。刀尖沿着第四肋间隙推进,金属与筋膜摩擦的触感突然凝滞——标本右肺叶上的弹孔,正渗出淡黄色组织液。
“小姐需要碘仿纱布吗?“德语腔调的中文在门口响起。
叶清扬没有抬头。三天前校长就说过,有位德国军事顾问要来观摩解剖课。她继续剥离胸锁乳突肌,直到对方深蓝制服的倒影侵入解剖台的光晕。
“施耐德先生,请戴双层橡胶手套。“她将镊子指向器械架,“第三层抽屉。“
汉斯·施耐德灰蓝瞳孔微微收缩。解剖室西南角的青花瓷瓶里,枯萎的菊花瓣正随着某种震动簌簌飘落。他突然扯下墙面的《人体神经分布图》,露出背后墨迹未干的城防工事图。
“这不是教学示范,“德国人指尖划过图纸上的炮兵阵地标记,“是临终示教。“
警报声在此时撕裂天际。
叶清扬的解剖剪坠入搪瓷盘。窗外紫金山的轮廓正在扭曲——三十六架九六式舰载轰炸机组成的雁阵,将朝阳切割成血红色光栅。她扑向标本冷藏柜,三百个玻璃罐里的胚胎在震荡中睁开了眼睛。
“小姐的逃生路线该往地下,不是云端。“施耐德拽住她白大褂后襟,德式伞兵绳在解剖台腿柱缠出普鲁士绳结。当第一枚250公斤燃烧弹穿透楼板时,他正用防火毯裹住1934年的脊髓灰质炎标本。
烈焰舔舐着德国军官后背的银鹰徽章。叶清扬在浓烟中摸到半截股骨,突然想起这是三年前病逝的国文教授——那位总爱在解剖课后吟诵《洛神赋》的老先生,此刻正用胫骨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房梁。
“人体骨骼能承受400公斤冲击力,“施耐德的声音混着碎玻璃的脆响,“但混凝土只能坚持七分钟。“
他们跌进运尸电梯时,顶层的火焰正沿着钢索游走。叶清扬的白大褂兜住漫天飞舞的病理切片,每一张载玻片都映着南京城燃烧的倒影。地下二层的备用发电机突然轰鸣,冷库铁门洞开的瞬间,三百具待解剖的遗体整齐列队,睫毛上凝着冰霜。
“摄氏零下二十度,“德国人呼出的白雾在空中结霜,“比慕尼黑医学院的停尸间还温暖。“
叶清扬的指甲嵌入掌心。倒数第三具遗体穿着藕荷色旗袍,那是她助教林素琴上周失踪时的装扮。解剖刀突然被夺走,施耐德用刀尖挑开遗体颈动脉处的冰晶,露出五个针孔状伤口。
“96式7.7毫米机枪弹,“刀尖在冰面刻出弹道抛物线,“射击距离不超过三百米。“
冷库灯光骤灭的刹那,叶清扬听见冰层开裂的呻吟。当备用照明重新亮起,林素琴的遗体已化作满地冰晶,胸腔里嵌着的不是心脏,而是半张烧焦的《中央日报》——1937年8月14日头版,报道着虹桥机场事件。
“这不是谋杀,是宣言。“施耐德踩碎冰面上的弹道公式,“他们在预告南京将成为下一个解剖台。“
逃生通道被瓦砾封死时,叶清扬正用肋骨钳撬动通风管道。德国人突然扯开领口,将银质十字架丢进配电箱。短路的火花点燃他后背衬衫,烧伤疤痕在火光中显露出胶州湾海图纹路。
“叶小姐见过人体自燃吗?“他反手将防火毯披在两人身上,“昭和制式燃烧弹能产生700度高温...“
爆炸气浪掀翻防火毯的瞬间,叶清扬看见自己的眼镜链在空中熔化成铂金泪滴。施耐德用钢制标本箱为她构筑最后屏障时,她发现这个日耳曼男人后颈的汗珠,正沿着烧伤疤痕的等高线流入脊柱沟。通风管道的铁皮接缝割破了施耐德的掌心,血迹在锈迹上绽开成普鲁士军徽的形状。叶清扬的白大褂卡在换气扇叶片间,解剖剪坠落的脆响惊动了上层的日军侦察兵。
“别动。“德国人突然含住她耳垂,温热气息在耳蜗凝结成冰珠,“他们的九五式军靴底有七毫米铁钉。“
日语交谈声顺着管道震颤传来,叶清扬数着心跳计算距离——这是父亲教她的战场听诊法,当年在奉天战地医院,那位留德归来的外科圣手就是用此法分辨炮弹落点。
“...中山码头...支那军...三万人...“破碎的单词混着柴油味飘落。施耐德灰蓝瞳孔骤然收缩,他在管道内壁刻下三组数字:36-122-7。
叶清扬的睫毛扫过德国人下巴的胡茬。当侦察兵脚步声远去,她才借着管道裂缝的微光辨认出这是地理坐标——北纬32°03',东经118°44',正是此刻他们头顶的中央大学图书馆坐标。
“七代表什么?“她蘸着施耐德掌心血迹在管壁写问。
德国军官突然扯开领口,露出锁骨处的条形码烙痕。军用怀表的夜光指针指向VII时,图书馆方向传来地动山摇的爆炸。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