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合作期限原定为4年,后因合作良好成果斐然,双方一致同意延长4年,项目于1989年12月完满结束。
在中澳两国专家的通力合作下,东门项目采用国外先进的试验方法,从澳大利亚、印尼、美国、法国、南非、巴西、泰国、缅甸等8个国家引进174个不同的桉树树种和种源,建立了2.1万亩试验示范林,并对其中38个树种和83个种源、1294个组合的种间和种内人工授粉杂交试验,开展了60个试验课题的研究,在桉树引种、改良和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桉树科研、生产管理人才。
在东门项目的积极推动下,广西建立了135个树种(种源)的桉树树木园和600多个优良无性系基因库,选育出巨尾桉等桉树优良无性系148个,培育了世界第一株桉树三倍体,国内首创了桉树组培无性繁殖及栽培系列技术,“桉树无性快繁技术产业化”成果更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拥有了亚洲最大的桉树基因库和国内最大的桉树育种群体,掌握了组培工厂化育苗新技术和速生丰产新技术,为广西桉树的飞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我国土地辽阔,但资源并不丰富,特别是森林资源短缺,且由于长期过度采伐,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灾引起高层重视,迅速启动了包括东北林区在内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天保工程”的实施,调减了天然林采伐,使得木材产量不断减少,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崛起,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尖锐的供求关系、巨大的需求缺口,国家不得不花费巨量的外汇从国外进口木材,木材供给问题已由一般的经济问题,逐步演变为资源的战略问题,随着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对国家木材安全构成了威胁。
这个时候,国家适时启动了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广西有着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充足的土地资源,并在速生丰产林种植方面具有成熟的技术和成功的经验,理所当然名列其中,广西林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002年4月,广西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区速生丰产林发展的意见》,利用良好雨热条件,通过荒山荒地造林、迹地更新、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等方式,大力发展桉树、相思、松树以及珍贵树种,先后出台了桉树苗木免费、减半征收育林基金、优先安排采伐指标、造林补贴、造林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对宽松。
虽然广西并无专门发展桉树单一树种之意,但在实践中,发现马占相思耐寒差、材质差,松树生长慢、周期长等缺点,而桉树适应性更强、成林成材更快、木材用途更广,桉树“异军突起”,很快就成为速生丰产林的首选树种。
“无规模,不经济”,与日俱增的桉树体量,吸引着各路资本逐利。金光集团APP、嘉汉林业、斯道拉恩索等国际林业巨头先后落户广西,而木材的用途也大大拓展,从单一的木片出口扩展到制浆造纸、胶合板、中高密度板、地板基材,也催生了如玉林的异型板材、贵港的单板加工等生产基地,也培育了如高林、丰林、三威等本地中高密度板材品牌,木材市场迅速扩大,桉树发展的动力越发强劲。
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桉树种植的积极性,广西各地掀起史上罕见的桉树种植热潮。
国有林场首当其冲,区直13家林场不仅在场内种植桉树100多万亩,还在场外集体林区辐射造林300多万亩。强大的示范引领作用之下,租赁、收购、承包、联营等模式纷纷涌现,专业造林公司、私营企业、个体老板和农民积极投入其中,甚至公职人员一度也披挂上阵。
在政策、科技、市场的合力推动下,广西桉树进入黄金时期,每年以200万亩左右的速度增加,2010年种植面积达到1850万亩,超过广东而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而后,广西一路开挂,2000万亩,2500万亩……2015年首次达到3000万亩,2018年超过3500万亩……
如今,广西桉树种植面积更是高达4550万亩,超过全国种植面积的一半,硬生生地创造了中国植树造林史上的绿色神奇。
如果按广西常住人口5037万来算的话,相当于广西每10个人就种有桉树9亩,难怪桉树从桂东到桂西,从桂南到桂北,随处可见……
广西已经成为我国速生丰产林的核心基地,种植面积、生长量、蓄积量、木材产量等多项指标“无人能及”,全国遥遥领先!
凭借着桉树的规模化种植,广西不仅轻而易举完成了N多年久攻不下的灭荒造林任务,还硬生生地把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2.58%,提高到了现在的62.55%,而且还形成了一条从组织培养、工厂苗木、专用肥料、造林营林,到采伐运输、木材加工,到制浆造纸,再到板材生产、家具制造等完整的桉树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上,几乎所有的参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