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啥说的了~~~《辞源》是一部语文性辞典。收录内容一般止于 1840年以前的古代汉语、一般词语、常用词语、成语、典故,兼收各种术语、人名、地名、书名、文物、典章制度。单字 12890个(1979年版),复词 84134条(1979年版)。全书依十二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和 214部首为次序排列,同部首的按笔画多少为序。单字条由字头、汉语拼音、注音字母、广韵反切、声钮、释义、书证等组成。一字多音的分别注音,用“ 1、 2、 3……“表示,多义的单字或复词则用“(一)、(二)、(三)……“分项。《辞源》: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词书。它始编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15年以甲乙丙丁戊五处版式出版。1931年出版《辞源》续编。1939年出版《辞源》正续篇合订本。建国后经修订,至1983年出版了修订本。它凝聚了几代学者的心血,包含着全国数省几万人的辛勤劳动,工程浩繁,来之不易。
修订版《辞源》以旧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了现代词书的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是一部综合性,实用性极强的百科式大型工具书。全书共四册,收词近十万条,综计解说约一千二百万字,几乎超出了《资治通鉴》一倍。
修订版《辞源》的内容丰富,极为充实广博。除大量的字词释义上,对于艺文,故实,曲章,制度,人名,地名,书名以及天文星象,医术,技术,花鸟虫鱼等也兼收并蓄,融词汇,百科于一炉,既体现了工具性和知识性,又兼顾了可读性。修订版《辞源》历经几代专家学者的修订,改善体例,纠谬补缺,内容更为准确精到,查用更为容易便捷,极具权威性。全书由国内最负盛名,最具实力的商务印书馆承担校审,工作上精益求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书的准确程度和权威性。辞源的编纂开始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15年以甲乙丙丁戊五种版式出版。1931年出版辞源续编,1939年出版辞源合订本。1949年出版辞源简编。辞源以旧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了现代词书的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这是我国现代第一部较大规模的语文词书。
全国解放后,读者迫切需要一部思想性、科学性统一的,内容充实的古汉语词典,用来解决阅读古籍时关于语词典故和有关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识性疑难问题。为此,1958年开始修订工作,根据与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分工的原则,将辞源修订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修订稿第一册于1964年出版。
1976年,由国家统一规划,广东、广西、河南、湖南四省(区)协作担任辞源的修订工作。四省(区)分别成立专门机构,以修订稿第一册和未出版的其它各分册初稿或数据为基础,和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共同编辑、审定。
这次修订,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方针;根据本书的性质、任务,删去旧辞源中的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的词语;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增补一些比较常见的词目,并删去少数不成词或过于冷僻的词目。单字下注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并加注广韵的反切,标出声纽。广韵不收的字,采用集韵或其它韵书、字书的反切。释义力求简明确切,并注意语词的来源和语词在使用过程中的发展演变。对书证文字都作了复核,并标明作者、篇目和卷次。为了给专业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资料,在有关词目之末略举参阅书目。
折叠第三版
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辞书《辞源》经过8年修订,在诞生百年之际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第三版,并在全球同步首发。《辞源》作为一部兼收古汉语普通词语和百科词语的大型综合性辞书,在内容、注释、体例、编排、检索等方面为中国现代辞书的编纂开创了科学范式。
在24日在京举行的《辞源》出版百年暨《辞源》第三版出版座谈会上,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介绍,《辞源》第三版吸收了语言学、文献学、辞书学研究的新成果,进一步提升了这部大型辞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贮存功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和知识库。全书分上下两册,收单字14210个、复音词92646个、插图1000余幅,共1200万字。
《辞源》自1915年问世至今已有一百年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现代阐释和现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功绩。1958年根据国家辞书出版分工,启动《辞源》修订,1976年正式修订,吴泽炎、刘叶秋、黄秋耘任总编纂。2007年,商务印书馆再次启动《辞源》修订。本次修订主要包括整理字形、考订注音、增补辞目、改进释义、优化书证、沟通系统、增补插图、完善体例、科学建档等9个方面。
《辞源》第三版在港澳台地区和美国、法国、日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