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元年间《道藏》中,“石斛、天山雪莲、三两重人参、百二十年首乌、花甲之茯苓、深山野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苁蓉”并称中华九大仙草。仙草简介
早在唐朝开元年间,[1]在《开元道藏》中,天山雪莲与霍山石斛、三两重人参、百二十年首乌、花甲之茯苓、肉苁蓉、深山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被并称为中华“九大仙草”。[2]在唐代名学经典《道藏》中,石斛兰就位列“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同时,其亦有“软黄金”、“植物黄金”、“中医圣药”等美称。
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是兰科石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米斛,又名龙头凤尾草、皇帝草。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1700年前就有霍山石斛应用的记载,是自《神农本草经》有石斛记载以来,历代本草中记述最多,最为详尽的一种石斛。
它的茎秆肉质,青黄色,茎秆的基部较粗,向上逐渐变细。茎秆的上部长出绿叶,叶子长圆形,一片片地从茎秆上斜向上生长,像探出的舌头,可爱玲珑。野生的霍山石斛植株矮小,茎一节一节似米粒,俗称米斛。
它是药用石斛中的极品,是国家现代中药重大专项200多个濒危稀缺品种中首位保护物种,唐开元年间的道家经典《道藏》曾把铁皮石斛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现代人称它为“健康软黄金”。在历史上一直贵为皇室专用,相传皇帝们为了长生不老而用霍山石斛炼制长生丹。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也曾用霍山石斛当茶饮来护嗓养生,永葆艺术青春。
然而今日的霍山石斛却濒临灭绝。它主产于安徽西南部霍山县,河南西南部南召,湖北黄梅、罗田,大多生长在海拔250-1200米的悬崖峭壁间和参天古树上,生长条件极为严苛。它的分布地理面积小、生长环境苛刻、自然环境下繁殖能力极低,因此自然产量极为稀少,更因民间长期过度采挖,致使野生的霍山石斛几乎绝迹。[3]
霍山石斛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即有石斛记载。自唐朝开元年间起,道家经典《道藏》就把石斛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在历史上一直贵为皇室专享。
霍山石斛作为药用石斛中的极品,富含有多糖、生物碱、蛋白质、20多种氨基酸和萜类,是国家现代中药重大专项200多个濒危稀缺品种中首位保护物种。由于霍山石斛属珍稀药材,广泛用于中医药及保健品,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导致人工培植的石斛价格一路飙升。
石斛属植物,在安徽分布的主要有霍山石斛、铁皮石斛、细茎石斛、重唇石斛等,尤以霍山石斛最为珍贵,为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野生霍山石斛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的霍山、岳西、金寨、潜山县天柱山。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药农在霍山县黑石渡镇清潭沟村六万寨水牢沟(明代关押犯人之地)采集到野生霍山石斛。2012年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又在太平畈乡发现了零星点状分布的野生霍山石斛。在2014年5月14至21日举行的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中,安徽省调查组专家分别在岳西县冶溪镇、店前镇、毛尖山乡、主簿镇和枯井园自然保护区等地发现了霍山石斛野生种群。
据专家不完全调查统计,霍山石斛在安徽野生分布有4县8处,总数在2100丛(株)左右。安徽省野生霍山石斛存在数量仅有2100丛,是名副其实的“极小种群”,随时面临灭绝风险。因此,安徽省的大别山五针松、银缕梅、长序榆、小勾儿茶、霍山石斛5种野生植物已被列入我国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优先拯救物种名录。
折叠功用
石斛又称石斛兰,兰科植物之一,原被归入柄唇兰族,但现已独立成为一族。石斛兰是兰科中的大族,有1000多种原生种,有着各式各样的植物体和花型。分布在亚洲大部分地区,是一种生性强健的附生性兰花。主要品种有霍山石斛、金钗石斛、密花石斛、鼓槌石斛等。
随着花卉产业的兴起,石斛兰也成了一种观赏植物。石斛兰的栽培方式一般为盆栽。由于石斛兰具有秉性刚强、祥和可亲的气质,被誉为“父亲之花”。
石斛兰的植株由肉茎构成,粗如中指,棒状丛生,叶如竹叶,互生于茎节两旁。花葶从叶腋抽出,每葶有花七八朵,多的达20多朵,呈总状花序,每花6瓣,四面散开,中间的唇瓣略圆。许多品种的瓣边均为紫色,瓣心为白色,也有少数品种为黄色、橙色。
石斛兰通常被分为春、秋两大类。春石斛是在春天开花,而秋石斛则在秋天开花,除此之外尚有为数甚多的原生种石斛兰。石斛兰常生长于海拔480-1700米的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不耐寒。生长适温18-30℃,生长期以16-21℃更为合适,休眠期16-18℃,晚间温度为10-13℃,温差保持在10-15℃最佳。白天温度超过30℃对石斛生长影响不大,冬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