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许都权势日盛,将大权牢牢握在手中,朝堂上下尽是他的亲信。
刘备每日在城中与郭嘉、田丰等人商议如何应对曹操的威胁,加强徐州的防御。
一日,刘备正在府中研读兵书,思索着如何排兵布阵,以抵御曹操可能的进攻。
突然,侍卫匆匆来报,说有一位自称刘晔的贤士求见。
刘备听闻,放下手中兵书,心中疑惑,刘晔不是应该投效曹操吗,怎么跑我这来了?他忙吩咐侍卫将刘晔请进大厅。
想到刘晔的生平,他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
七岁时母亲去世,十三岁按母亲遗命斩杀父亲宠信侍者,后向父亲坦然请罪,获父亲欣赏。汝南许劭称其有佐世之才。
二十多岁时,设计斩杀当地豪强郑宝,后将其部曲委托给庐江太守刘勋。
刘勋被孙策击败后,刘晔随其投奔曹操。
曹操征张鲁时,刘晔任主簿,曹军攻阳平山难克欲退,刘晔劝夏侯惇等勿退,最终曹操攻克汉中。
刘晔曾劝曹操乘胜进攻刘备新占的蜀地,曹操未听。
曹丕代汉称帝后,刘晔升任侍中,赐爵关内侯。
他准确预测刘备会为关羽报仇伐吴,也看出孙权称藩是权宜之计。
魏明帝曹叡继位,进封刘晔为东亭侯。刘晔曾建议趁公孙渊初登位出兵讨伐辽东,未被采纳。
作为曹魏三朝元老,刘晔多次提出极具价值的战略建议,如对孙策袭刘勋的预判、平定山贼陈策的策略等,对曹魏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刘晔踏入大厅,只见他身着一袭长袍,身形挺拔,眼神中透着聪慧与沉稳。
他快步上前,向刘备恭敬地行了大礼,刘备赶忙起身,双手扶起刘晔,满脸笑意地说道:“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先生来访,实乃备之荣幸。”
刘晔谦逊地回应:“刘使君仁义之名传遍天下,晔虽一介书生,却也早有追随之意,今日特来投奔,愿为使君效力,共图大业。”
刘备听后,心中大喜,连忙拉着刘晔的手,让他坐在自己身旁。
此时,郭嘉、田丰等人也闻讯赶来。
郭嘉仔细打量着刘晔,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拱手说道:“早闻刘先生才高八斗,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先生此来,必能为我军增添助力。”
田丰捋着胡须说道:“先生若能加入我军,实乃我军之福,往后还望先生多多指教。”
刘晔起身,向众人一一还礼,神色格外诚挚,缓缓说道:“诸位过奖了,晔不过是略通谋略,愿与各位一同辅佐使君,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天地。不瞒各位,晔出身汉室宗亲,乃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虽家族历经兴衰,然自幼家中长辈便督促我研习经史子集,期望我能传承家族荣耀。寒来暑往,我不仅熟读四书五经,对兵法韬略也颇感兴趣,日夜钻研,常与志同道合者探讨天下局势。”
“多年来,我游历四方,亲眼目睹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心中满是悲戚。也因此,我时刻关注各方势力,分析其兴衰成败。我深知曹操虽有雄才大略,却野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非社稷之福;袁绍四世三公,看似实力雄厚,但其刚愎自用,内部矛盾重重,难成大事。再看袁术,占据淮南富庶之地,本有大好根基。然而,他为人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在战略上,他目光短浅,贸然称帝,引得天下诸侯共讨,成为众矢之的。如今,他的势力内部分崩离析,离心离德者众多,覆灭只是迟早之事。”
“而使君您,以仁义为本,宽厚待人,广纳贤才,声望与日俱增。同为汉室宗亲,晔看到使君为百姓谋福祉的种种举措,心中满是钦佩。在这乱世之中,汉室衰微,百姓受苦,晔坚信唯有使君能扛起重振汉室的大旗,救百姓于水火,故而不远千里前来投奔。”
接着,刘晔与众人谈起了当下的局势,他条理清晰地分析着曹操在许都的势力布局,以及周边其他势力的动态,见解独到,让刘备等人频频点头。
刘备听完刘晔的分析,心中对其才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沉思片刻后,说道:“先生大才,实乃我军之幸。如今我军正处艰难之际,既需长远战略谋划,也需精细的内政管理。我想请先生担任别驾从事一职,此职位可参与军机要事,也能协助处理民政,调和各方关系,发挥先生的智谋与见识,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刘晔听闻,连忙起身拜谢:“使君如此信任,晔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郭嘉和田丰也纷纷向刘晔表示祝贺,众人相谈甚欢。
随着交谈的深入,刘晔突然想起什么,脸上露出兴奋的神色,对刘备说道:“使君,晔还有一位好友,名叫鲁肃,此人有雄才大略,心怀天下,如今在袁术手下做事。但他早已看出袁术部下法度废弛,不足以成就大事,一直想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