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四十九章 青蛇 (1/2)

随着哥廷根大学开学,李巍更加忙碌了。不过,两个课题组,对李巍直接参与课题的时间少,都没有意见,无论是埃里希·特鲁肯布罗特博士还是汉斯.李普曼,在李巍加入之后,科学的迷雾仿佛被拨开,进展神速。

对于李巍来说,更重要的是赚钱!十五个飞行员的训练费用和消耗,前两个月时间是最少的,但也需要两万马克。两个月之后,每个月的消耗都会超过两万马克。

压力山大。

虽然手头还有资金,但是,李巍必须未雨绸缪。正好,从实习同学口中得知,梅塞施密特公司的BF109战斗机,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戴姆勒奔驰公司的DB600系列发动机,但是发动机用于驱动机械加压的液力耦合器不仅容易漏油,而且发热严重。虽然,李巍拿走了那本杂志,但德国人还是有足够的见识的。而且他们虽然不晓得英国已经有了小型化的液力耦合器,但舰船上有不少蒸汽轮机和螺旋桨之间的联轴方式就是使用了液力耦合器。所以,几乎和涡流小队一样,都是花了小半年才搞定液力耦合器,不过,很明显,不如涡流小队搞出来的,毕竟有李巍的超前见识加成。

液力偶合器这东西说容易绝对不容易。而且,涉及流体力学的机械,哪怕是在二十一世纪也是高端机械。若非正好此前一年多常磐璞和李巍真正的工作都是在搞涡扇发动机,加工叶片的技术储备充足,绝不可能半年就搞定了液力耦合器。

搞定液冷耦合器,让李巍信心大增,意味着他的仿形加工工艺路线可行!这一点,事关他的整体战略,非常重要!

在液压方面,李巍手头有一项比例阀,但这玩意实在不舍得卖出去。而液力耦合器,虽然大,价值也高,但并不是适合量产的商品,或者说不适合李巍量产的产品。

于是通知李巍吕贝克威廉厂经理汉斯瓦格纳,向戴姆勒奔驰公司转让技术,以筹集资金。

即便李巍提前了两个月筹集资金,这项技术卖给戴姆勒奔驰公司商业谈判也耗时了两个月,使得飞行员团队的经费没有出现危机。最终涡流小队拿到了四万马克技术转让费,而吕贝克威廉厂得到了五千马克的代办费用。涡流小队与飞机厂之间,合作愉快。

开学不久,李巍的大部分精力就投向了大黄鸭项目。

此时,涡流小队又增加了三个中国人,一个是来自美国的李耀梓,美国加州理工航空专业的博士,在美国几个飞机制造商都曾经有实习和工作经验。一个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的第一期毕业生,张宣。

两个都是经人介绍,不远万里来到德国的。其中博士李耀梓,不仅仅是学术非常有成就,更令李巍看重的是这位的管理才能!

涡流小队规模虽然不大,却是个科研团队,管理难度其实也是非常高的。虽然科研团队相对于有些团队少了那么一些人际关系的内耗,但人员的管理难度,工程的管理难度,其实一点都不低。

比如天才常磐璞,据说智商相差三十就难以交流,或许是真的!在涡流小队中几乎只有李巍能够和这位比较融洽的交流。

再比如工程,若是没有经验,缺少技术素养,甚至连工程进度都无法估计个大概,结果就是各小组的进度参差不齐,做不到齐头并进,耽误整体的研发进度。

李耀梓的到来,涡流小队中多了一个可以与常磐璞交流的人!虽然李耀梓无论是机械设计水准不如常磐璞,甚至空气劳动力学水准(常磐璞学习的效率极高,高到让人瞠目结舌)都不一定超过常磐璞。

但管理科研人员,并不一定需要学识全面超过手下。李耀梓见识不凡,对飞机研发和制造的流程熟悉,这一点对管理非常有优势。而且,李耀梓善于交流,善于团结,很有管理天赋。仅仅熟悉了一个多月,十月底,李耀梓就成为了涡流小队的副总设计师,实际上应当算是常务总设计师。极大的减轻了李巍的工作量。

另一个中国人叫鲁达志,山东人。乃是汉堡陈老板介绍来的,是一个中国老水手的后辈,现年三十七岁,此人的工业经验丰富,机加工水平相当高,车铣刨磨镗钻样样精通。鲁达志的学历经历都比较复杂,早在一战前就在青岛德国人开设的学堂读书,后来又到德国读了技校,然后就留在德国工作了十多年。他已经结婚生子,老婆是德国人,儿女是混血,德国纳粹当权,日子也不好过。目前鲁达志在涡流小队主管机加工车间。

鲁达志的到来,不仅仅是填补了涡流小队机加工方面的短板(此前主要靠德国工人)。更重要的是,鲁达志在军火方面解决了李巍一个难题。

话说,李巍一直想为他在川军当营长的三叔搞点武器,川军的武器装备极差,哪怕四川王刘湘的部队中,汉阳造都是高级的,黑火药步枪还在大量的装备。李巍选的项目是迫击炮,图纸他很容易画出来,但是炮管他搞不定,哪怕降低性能指标他也搞不定。

话说,这个时代的无缝钢管,生产工艺已经和现代差不多,大都是采用曼內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