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日,天气继续晴朗。
李巍轻车熟路的再次升空,经过调整之后,飞机的轴向稳定性明显改观。连续起飞三次,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这一测试算是过关。
如果按照二十一世纪的飞机测试规范,李巍这种玩法简直算是草菅人命。
但是在这个时代,类似李巍这般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测试,都已经是“科学”,已经算是“小心翼翼”了。
野蛮一点的试飞员,第一次试飞就敢给你飞个特技动作,而且,这还是常态、常见。
三轴稳定性的最后一项测试是测试飞机的俯仰稳定性。相比前两项测试,这一项测试就重要的多了,而且也更加危险。
有一个后世几乎是常识的概念,连航空迷都能如数家珍,那就是静稳定,静不稳定,放宽稳定设计。
简单来说,双翼机时代的飞机基本上都是静稳定设计,但是,设计师们并没有意识到利用这一特性来保证飞机飞行的稳定性。
所谓静稳定设计,是指飞机的质量重心,在飞机的升力中心之前(焦点)。可以把升力中心看成一个杠杆的支点,大致在机翼的弦线中间。这种情况下,重心既然在前面了,那么后面的尾翼就得有向下的力,这样才能平衡飞机。
而俯仰稳定性,其实指的是飞机遇到复杂气流抬头时,因为重心在前,会自动把机头压下来,重新恢复平衡,保持飞行姿态。至于静不稳定性,与静稳定性相反。
双翼机时代,飞机速度慢,飞机即便是遇到气流抬头速度也很慢,飞行员可以及时的调整水平尾翼,保持飞机的平衡。
但是随着飞机速度越来越快,俯仰就非常频繁了,飞行员的反应就跟不上了,即便是能跟上,时时刻刻的小心提防飞机飞行姿态,谁还能分神作战啊。所以,就必须设计成静稳定性,减少飞行员的精神压力和体力消耗。(暂不考虑更先进的放宽稳定性。另:实际上静稳定设计还有其他的注意事项。)
当然了,凡事有利有弊,静稳定设计的飞机,如果飞机重心太靠前,飞机抬头也会很困难,就会很不灵活。
所以就需要把重心和升力中心之间的距离设计的恰当。
说着简单,但是仅仅是恰当这两个字,就需要耗费无数的精力和计算。
不过,在这个时代有个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那就是配重。这个配重不是增加重量,而是适当调节各部位零部件的分布,比如重心太靠前了,就把后机身里面的某些设备向后移动,让整体的重心向后稍稍后移。例如昨晚的零部件布局调整就是为了调整重心。
但是,当重心和升力中心距离太远,那就会出现,无论如何配重也调节不过来的情况。那就不得不增加没有用场的重量来配重了,这种情形一旦出现,就成了“笑话”。
李巍决定不打脸,就不说某一款战机用砖头配重了。
在试飞中,李巍已经发现了问题,俯仰的静稳定性超出了设计,简单的来说就是飞机头重尾轻,不严重,但有点不够灵活。
威廉飞机厂当夜再次调整了后机身设备的布置。
就这么点设计诀窍!
知道的,觉得很简单,但是不知道的话,累死设计师也想不到。比如当下已经试飞,甚至已经开始列装的苏俄伊16战斗机,那就是过分的灵活了,实际上就是俯仰稳定性设计有问题。
一个大国的主力战机,当家花旦,竟然连普通航空迷的知识都不如,这就是时代!
也正是这样的时代,李巍一点皮毛的航空知识,却成了领先世界航空界的秘笈。大家都看到了李巍在调整设备位置,但李巍不讲,就没有人意识到这一问题。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设计过程中,李巍已经把这一因素考虑的非常透彻!计算组的周宇吉为此头发都掉了好几根。
而,装机之前测试重量的过程中,已经调整了多次!若非设计的时候其实已经考虑了这个问题,绝不是调整一下后机身某些附件的配重可以解决的问题。
有关静稳定性,李巍还知道一点更先进的知识,但是眼下的岩鸽机因为速度低,暂时还用不上。
实际上,在这一时期,别说苏俄设计师了,就是梅塞施密特博士其实也不很明白这一点的。
作者!你在说胡话吗?
非也。工程学在很多时候可以不知所以然,但是并不妨碍应用。比如:不懂万有引力,却不妨碍你用石头砸人。
测试俯仰稳定性,还是比较危险的,得有风!
滑翔机场没有风,那就去找有风的地方。
岩鸽机飞向不远处的马尔布录山,那里有一个山谷,冬季的风相当强。谁料到,还没飞到呢,高空的风就很不友好的吓了李巍一把:一阵狂风从左前方猛的吹过,飞机猛地斜了一下机身,机头猛地抬起,没等到李巍动作,飞行姿态自然恢复!
李巍大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