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天边刚刚泛起一丝微光。
东方天际露出一抹淡淡的鱼肚白,晨雾如纱般笼罩着骊山的山麓。
方俊早早起身,推开简陋的木门。迎面而来的微凉晨风夹杂着山间草木的清香,轻轻拂过他的脸庞。
他站在采石场的一处高地上,眯起眼睛,深吸了一口气,胸膛微微起伏。眼神清亮而坚定,仿佛昨夜的疲惫已在短暂的睡梦中消散殆尽。
他的目光缓缓下移,落在那片尚未完全苏醒的采石场上。
远处,刑徒们已经开始忙碌,铁器敲击山石的低沉声响在晨雾中回荡。石屑飞溅,尘土微微扬起,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勾勒出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
方俊双手背在身后,低头凝视片刻,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心中暗道:“开山采石的速度,果然提高了不少。”
他昨日的努力并未白费,那些汗水与坚持似乎正在一点点开花结果。
他伸出手,轻轻揉了揉有些酸涩的肩膀,随后迈开步子,走下高地,开始巡视这片喧嚣的场地。
阳光逐渐升起,穿过稀疏的树梢,洒在刑徒们汗湿的脊背上,反射出点点金光。
他们的身影在尘土中晃动,挥汗如雨,脸庞被晨光映得通红,透着一股不屈的韧劲。
方俊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着每个人的动作,偶尔停下脚步,低声与身旁的百人将交谈几句。
他的步伐不疾不徐,却带着一种沉稳的气势,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巡视完一圈后,他停在采石场中央,目光扫过四周,转身看向百人将苦,低沉却清晰地吩咐道:“盯着点,别让他们偷懒。”
他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百人将苦点头应是,额角挂着一滴汗珠,在阳光下闪着微光。
方俊则整了整略显凌乱的衣衫,拍去袖口沾染的尘土,随后迈开步子,朝着固的房间走去。
他的背影在晨光中显得挺拔而坚定,脚步虽轻,却带着一种隐隐的期待。
骊山服役之地条件简陋,远不如咸阳那般齐备。
这里没有宽敞的厅堂,也没有雕梁画栋的幕府。
除了少府章邯偶尔前来时,会临时启用幕府处理公务外,平日里,固等人只能在各自的房间内办公。
方俊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他穿过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脚下踩着松软的泥土,耳边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
他的目光落在远处那间低矮的木屋上,心中微微一动。这间屋子虽不起眼,却是眼下他求知的关键所在。
他深吸一口气,停下脚步,整理了一下衣襟,随后双手抱拳,恭敬地朝屋内朗声道:“学生方俊,特来拜见上吏。”
他的声音清朗而谦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却又透出十足的诚意,仿佛每一个字都浸透了他的敬意。
屋内传来一阵轻微的竹简翻动声,伴随着几声细碎的脚步。
片刻后,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固缓步走了出来,手上还拿着一卷半开的竹简,墨迹在竹片上晕染出一片深浅不一的痕迹。
他那张古板的面容在晨光映照下显得格外肃穆,眉宇间刻着岁月的痕迹,眼神深邃而平静。
当他的目光落在方俊身上时,眼中却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意,柔和了他原本冷硬的神情。
“五百主俊,不必如此多礼。”固摆了摆手,声音低沉而平稳,带着一丝长者的温和,“我受少府之托,你称我为上吏即可,不必自称学生。”
固是个聪明人,阅历深厚,心思缜密。
他清楚方俊的潜力远不止于此,这个年轻人的未来或许会在这片广袤的天下中绽放光芒。
但他也明白,眼下两人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一定的分寸。
他并不希望方俊将自己视为唯一的老师,甚至不希望这份师生之情过于深厚。
他想要的,只是方俊心中记下这一份情分,日后有所回报即可。
他的目光在方俊身上停留片刻,似乎在掂量着什么,随后微微点头,示意方俊不必拘谨。
然而,方俊并未因固的话而放松姿态。
他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坚定,随即低下头,语气愈发恭敬:“授人一字便为师。”
说罢,他从怀中缓缓掏出两枚半两,铜币在晨光中泛着幽幽的光泽,边缘带着些许磨损的痕迹。
他双手捧着,低头弯腰,郑重地递到固的面前,“学生来得匆忙,未及准备束脩,还请老师海涵。此次前来骊山服役,身无长物,仅有这两枚半两,望老师笑纳,以全学生之心。”
他的声音低沉而真挚,每一个字都仿佛从心底流淌而出,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诚恳。
在方俊的认知里,求知从来不是无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