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姜明祖实缺县令变候补 老族长怒气攻心奔天府 (1/3)

俊秀挺拔的山峰,重峦叠嶂,绵延百里。两山之间,一条清澈的小河碧波盈盈,蜿蜒流淌,奔向远方。小河两岸,一畦畦稻田,依山傍水,或大或小的凑在一起。 山环水抱,芳草萋萋;绿水潺潺,水美稻香。姜家老庄虽说不上人间仙境,倒也是宜居养人的灵秀之地。

清水河畔,一条小路从幽幽葱葱的斑竹园中穿过,高大挺拔的翠竹,遮天蔽日。竹园尽头,一堵高一丈五尺,长百十丈的青石高墙呈现在眼前。石墙正中,一条条匀称宽一尺六寸、高六寸八分、长九尺八寸的大青石条垒起的台阶,径直向高墙上延伸。拾阶而上九十八级,眼前豁然开朗,数十亩地的黄土大坪呈现在眼前,黄土大坪正中位置,一个诺大院坝呈现在眼前。院坝左边,一字排开,立着九颗桂花树,每颗树径都在两尺以上,枝繁叶茂,像六个翠绿的大伞,笼罩在院坝左侧。大院右边九颗老石榴树,也是一字排列,粗大的树杆上枯皮翻鳞,夹杂着苔藓,记录着它经过的岁月之沧桑。再往院坝右边,靠近村头小溪,是一个半亩地的鱼塘,清澈的溪水,携带着哗哗的欢唱声涌入塘中,犹如流动的碧玉;流水跌落塘中溅起的浪花,又像洒落的粒粒珍珠,洁白无瑕,跳跃翻滚。鱼塘中间栽种着一畦莲藕,夏季叶绿花红,鱼塘中的鱼儿上窜下跳,一群红鲤鱼点缀其中,简直就是一副浓墨艳彩地山水画。

沿着院坝正中九级青石台阶走到古色古香的正厅堂,八根粗二尺八寸,高九尺八寸的红榔木柱头,支撑住宽大气派,描龙画凤的正厅房架。每个柱头下都垫着一个周围二尺八寸,一尺八寸高,四周分作八方,每个方位都雕刻着狮子滚绣球图案的石鼓。正厅四面墙壁,装嵌着檀香木雕刻的松、竹、梅、蝙蝠、梅花鹿等花草动物图案的屏风。房顶正中,六尺见方的天窗上,覆盖着玻璃亮瓦,整个正厅醇香扑鼻,窗明几亮,富丽堂皇,是姜府待客会友之地,马虎不得!

从正厅下三步台阶到天井房,三座一丈二尺高,两丈六尺宽,二尺四寸厚的四个大影壁墙,把天井房分隔成左、中、右三部分,中间面积较大,左右两个稍小。三个小天井对应排列于左、中、右三个厅房之后,天井的影壁墙上,油漆描绘着姜氏烈祖列宗历代做官者画像,一个个威武霸气,令观者索然起敬。三堵影壁墙都是外实内空结构,墙体被分割为九九八十一个用桐油、石灰加糯米熬粥,密封而成的小砖匣,每个小砖匣里面都装进一些鸡蛋大小的鹅卵石,占着砖匣三分之一体积。小天井地面全部用大青石板铺就,桐油石灰合缝。站在天井一说话,清晰的回声并不走调,一声变四声,四声回八声,回声激荡,更显神秘。

从天井上五步台阶,进入后堂,也是姜家祠堂,这里供奉着姜氏宗族,世代引以为荣的,姜氏始祖鄂国公当年征战沙场的头盔、铠甲,和一柄锈迹斑斑的大砍刀,还有姜氏列祖列宗之灵位。宽大的供桌正中,放着一个两尺口径的青铜香炉,常年香火不断。供桌两边,放着两盏肚大如坛的香油灯,四季长明。

院坝通往左、右厅堂的台阶也是九级,只是比正厅堂台阶要窄、要短了许多。整个建筑以左、中、右三个厅堂为中轴线分为三部分,互相之间设门联络,关上联络门,又是三个独立的建筑群。每一部分不包括厅房、天井房,各有十八间青砖瓦房相互呼应。

尊照姜家先祖立下的三大房长子不离香火堂的规矩,三个厅房一直住着姜氏宗族三大房的嫡系后代。到了明字辈,正厅住着是老大房的嫡系老大候补县令姜明祖,左厅是做了老二房传人的姜明宗,右厅是顶了老三房传人的姜明福。一母同胞的三兄弟,为了续上祖上三大房的香火,又分别做了三大房的独传后代。围着姜家老宅,错落有致的排列着三间一院,或两间一搭的两百多处土墙石板房,居住着二百来户人家,大多是姜族旁系本家,还有姜家的佃户,也有姜家历代恩赐姜姓,成家立业的奴仆,还有几户投靠姜家的穷亲戚。大部分都是宗亲,东拉西扯,拖筋带骨都算亲人。

姜氏家族祖上也曾有过光辉的历史,自元末明初躲避战乱流落到金竹县锦屏乡,历时几百年。锦屏乡方圆几百里,一条最大的河流叫姜家河,一座最高、最大、最俊美的山也叫姜家山。还有姜家火纸厂、姜家酒坊、姜家油坊,也包括金竹县最大的姜记米行,都姓姜。可惜的是姜姓家族至满清统治中期,家道中落。现在这些纸厂、酒坊、油坊米行的,延续老店铺号,姜依然姓姜,早已都换了东家,和姜家没有啥关系。山水依旧姓姜,没有人过问,又是姜家的,也有不是姜家的。从这些山水地名,作坊商号,可以看出姜氏家族曾经的繁荣昌盛,灿烂辉煌。姜氏家族一代代老人口传下来,始祖鄂国公以下,哪朝哪代出了几个文臣武将;某朝某代又放了几任道台府台的。至于几个县令,官太小就更不用说了。有年轻人质疑,老年人会说:“那些做官祖先官像、官印都在《姜氏宗谱》上印着,还能有假?影壁墙上也有画像的!”可活着,大家见过的连小小的县令也没有。

姜氏宗谱上排在后十四位的字辈:“开、明、正、志、玉、金、堂,富、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