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十二章 遭天灾难民坐等吃大户 造影片族长敛财有门路 (2/4)

了。”姜明福说:“那个爹来了,

都当族长的人了,说话颠三倒四、没有一点谱。”姜正贵说:“那个说爹来了,是饥民来了,好几百饥民,已经到了山口竹园脚下。”姜明福一头站起:“那还磨蹭个啥,还不快喊人堵路!”杵了拐棍,就往外跑。叫了五十几个青壮年后生,加上六七十多个看热闹的老人和小孩,

凑了百八十人,聚到庄前竹园里,密麻麻的占在台阶隘口处堵路。一会儿饥民男女老少,几百人蜂拥而至,双方碰到一起僵持起来。饥民中有人发声:“只顾朝前走,大路朝前,各走一边;还有挡了路,不让人活命的道理!”饥民前排站的都是老汉、老太婆,手里牵着小孩,

看着饿得面黄肌瘦的老人和小孩,庄子里堵路的人们,也不知道如何下手。老饥民们牵着小孩,都把眼睛瞪得溜圆,好像堵路的人不存在一样,径直朝前走,庄里人一直被逼得往后退,眼看就要挤上院坝。

姜明福急得大喊:“还不用点力,等到这一帮人进了庄子,谁家能承担得起?是我姜家子孙的,都给我扛住,不要退了!”谁能扛得住,

饥民喊着号子,再一哄挤,姜家庄老少全被挤在一边,大眼瞪小眼。

看着六七百人的饥民队伍,乱哄哄的冲进庄里。庄里人反倒被撂在后面,姜明福感觉自己脚都没法着地,被饥民架空卷回了庄子,看着涌进姜家老庄的几百口饥民,姜明福父子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几个领头的饥民,说是要找庄子里主得了事的说话,被人领着找到三爷和族长姜正贵,饥民头儿说:“我们凑到一起讨吃喝,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以前走到哪里,多数知趣的財东,也就好菜好饭的管待几天,好言好语礼送出境。也遇到过不晓事的主户,捂着粮食,不让大家伙活命的,

穷兄弟们一把火烧了家院,打死当家的走了人的。听人说姜家祖上也是积德行善之家,想必都是明事理的人,该咋办,也不用我们多说吧。”

姜明福思量,不应付一下恐怕过不了这个坎,吩咐姜正贵,召集庄子里几家大户,捐了几斗米,在学堂前架起三口大牛肚子锅,连着三天,只管熬稀饭让饥民喝,喝得直打饱嗝,三天喝了一石零五斗的大米粥。

饥民们也不言语,每天只管喝粥,喝了睡,睡醒了再喝,没有一点离茬的意思,姜正贵尝试着劝饥民离开庄子,陪着笑脸说:“各位乡亲,敝庄也是苦寒,各位贵客来敝庄已经三日了,敝庄里也算尽心竭力了,只是太穷也没奈何,还请移步他庄,早作打算,免得耽误了各位前程不好。”几个领头的饥民说:“昨日就发话,要众人动身,

离开姜家老庄,无奈这几日都喝稀粥,贱命虽然都还在,可大部分人身体虚弱,想走也走不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要想人走,还得改善伙食,将息好老弱病残的身体,才好启程。”爷儿俩议论一番,又找大户商议,姜明福说:“这些饥民,就是不拿刀枪的活土匪,连官府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自流,看来要想让这群饥民摞窝,不给吃好,是不会走的。还得我们几家鼎力协作,倾其所有,好好招待一番,早点送走这帮瘟神算了。”姜明福聪明反被聪明误,白白浪费了一石多白米,多供养了几天饥民。姜三爷人还算活络,封了五个领头的饥民每人一块大洋,才算把人打发走了。第一茬饥民走了不到半月,

第二茬又来了五百多人,气得姜明福说:“日子没法过了,不如带了庄子里的人,也出去吃大户清闲。”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姜家人变得聪明多了。好菜好饭款待三天,饥民们就走了。二茬饥民走后,姜明福才知道,姜家庄着了第一茬饥民的道,按照吃大户的规矩,第一茬饥民吃过后,应该在路口插上标记,后来的就不会进庄子民只嫌姜家老庄没用心招待,故意留了一手,不做记号,害得姜家老庄遭了两次劫难。姜明福不住口的大骂:“银元送鬼了,那么多饭菜都喂狗了,该死的混账东西,讨不到好死的穷鬼,祖祖辈辈做叫花子要饭的玩意儿!”

饥民过后又闹兵荒,乡公所也派人打了招呼,乱兵散勇的,没有个说理的地方,能避就避了,不要纠缠,打死白死了。半年时间里,

没有定时,庄子里只要有人喊一声:“当兵的来了。”各家各户全都关门就跑。姜明福不相信:“当兵的会吃人?我家志高还在队伍上做营长呢,怕个球!”几十个大头兵闯进姜家老庄,别人都跑了,姜明福怕丢了家当,没有跑。四五个大兵摸索着走进姜明福家院子,见一老叟,手抱水烟袋,并无半点怕处,也是稀奇。一个长官摸样的人,走到姜明福面前问:“老头,庄子里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姜明福说:

“庄子里的人闻听尊驾光临,都逃走了,也不知军爷作何称呼,来敝庄有何贵干?”当兵的笑着回答:“我们都是国民革命军人,在本处清剿土匪来了。”姜明福忙打恭说:“大水冲了龙王庙,都是一家人了。

我侄孙子姜志高,还是革命军的营长呢。”那带兵的说:“若是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