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风这般年纪,又是远离红尘、隐居道观的道士,竟然对外面的消息如此清楚?
大风厂的事在汉东闹得沸沸扬扬,涉及众多利益纠葛和社会矛盾,本以为身处道观的李清风不会知晓,没想到他一下就点中了自己的心事。
尽管心中疑惑丛生,但周义还是连忙点了点头,说道:“叔伯,大风厂的事儿太棘手了,工人们闹事,各方压力都很大,我实在不知该如何处理才好。”
李清风似乎看出了周义眼中的疑惑,微微抬手,不紧不慢地解释道:“我这道观虽说地处偏僻,但还算有些香火。来的香客里有各行各业的人,他们闲聊时会说起外面的事情,大风厂的事儿我也有所耳闻。”
周义听后,心中的疑惑消散了几分,愈发觉得叔伯虽在道观,却对世事洞察入微。
他恭敬地说道:“叔伯,还请您指点迷津,教教我该怎么应对大风厂的局面,不然我这汉东周义怕是要坐不稳了。”
李清风轻轻捋了捋胡须,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说道:“这大风厂之事,牵扯复杂,但根本还在于民心。你且去倾听工人的诉求,公正处理各方利益,莫要被权势和利益蒙蔽了双眼。”
周义听后,若有所思,认真地点了点头,将李清风的话铭记在心。
李清风说着,目光落在周义手里的礼物上,眉头不禁微微皱起。
他神色严肃地说道:“小周,你既已被任命到汉东为官,那就得造福一方百姓。我这边的事,迟点慢点都无关紧要,百姓的事才是天大的事。”
周义微微低头,不敢直视李清风的目光,认真听着叔伯的教诲。
李清风继续说道:“官当得再大,也不能忘本。你要时刻记住,自己并不比普通百姓高贵。咱们共产党人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你可不能忘了这一点。”
周义心中一阵愧疚,脸上浮现出羞愧之色。
李清风又接着说道:“你这次大张旗鼓地带着礼物过来,像什么话?要是被同僚抓住把柄,到时候对你可不利。”说完,便示意周义带着礼物离开。
周义连忙解释道:“叔伯,这些礼物不过是些吃食,没什么贵重的东西。”
李清风摆了摆手,语气坚定地说:“我这里最不缺的就是吃食。道观香火不断,送来的吃食堆积如山。你把这些心思,多放在百姓身上,多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周义恭敬地鞠了一躬,说道:“叔伯,我记住您的话了。大风厂的事我会妥善处理,一定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说完,周义便小心翼翼地将礼物收起。
李清风看着周义的举动,微微点了点头,目光中透露出期许。
周义转身,步伐坚定地走出道观。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必须牢记叔伯的教诲,在汉东的土地上,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周义从道观出来,走在路上,远远便看到村民们成群结队地朝着道观走去。
一群孩子,手里都捧着食物,蹦蹦跳跳的,显然都是来给李清风送东西的。
望着这一幕,周义不由得想起汉东本地官员对李清风的那些评价。
当年国家百废待兴,物资极度匮乏,李清风建造了这座道观。
可他并未将道观仅仅当作修行之地,而是以此为依托,不断接济附近的穷苦百姓。
在艰难的岁月里,很多老人饿得奄奄一息,是李清风伸出援手,送粮送药,才让他们得以存活下来。
那些被救的老人,时常念叨李清风的恩情,将他视为再生父母。
而附近的村民们,也都对李清风满怀感激,这份情感代代相传,以至于如今大家只要有点好东西,都会想着往道观送。
周义心中不禁感慨,李清风虽身为道士,却有着菩萨般的胸怀,真正做到了心系百姓、无私奉献。
再想想自己,身为汉东周义,掌管着一方政务,却在面对大风厂这样的难题时,有些束手无策,还总想着借助外力来解决。
与李清风相比,自己在为百姓谋福祉这件事上,实在是相差甚远。
他握紧了拳头,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牢记李清风的教诲,以他为榜样,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用心去解决汉东百姓的实际困难,做一个真正为民服务的好官,不辜负叔伯的期望,也不辜负百姓的信任。
周义感慨一番后便离开了。
而没过多久。
道观里,李清风正和来的村民们亲切闲聊,气氛祥和融洽。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琐事,李清风则微笑着倾听,时不时给出几句温和的回应。
然而,这份宁静突然被一阵猛烈的推门声打破。
侯亮平带着一群人神色匆匆地闯了进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