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二十六章:龙鸣山门清败类,泛舟江面遇遗骸 (1/4)

定义】

四肢各部位的关节损伤,无论是骨折、脱位或伤筋,后期肿胀消退、H骨折愈合、脱位整复、筋归原位,但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被贷款活动仍受到限制,严重者功能丧失,关节畸形,即为关节僵直症。感染性疾病,如结核、骨髓炎、类风湿或化脓性关节炎等引起的骨性关节僵直症,不属于手法按摩之列,本节不于赘述,但临症应注意区别。

【病因病理】

在间接或直接暴力引起骨折、脱位的同时,关节内、外亦发生损伤性改变,即“脱位则筋挪,骨断则筋裂”。若术后处理不当,可致受损局部瘀血不散,组织证连,外人化等反应。祖国医学认为,主要是经络阻塞,气血不通,营卫不能通达内、外,关节周围筋肉组织得不到濡养,导致关节活动不利。根据临床观察,主要下列原因:

1.骨折或脱位治疗不当,如整复不良,畸形愈合,影响肢体的功能活动。

2.关节附近的骨折或骨折波及关节面,光滑的关节面遭到破坏,而变得粗糙不平,或伤后组织内出血和渗出,造成纤维沉着和血肿机化,以及长期固定,引起关节粘连和僵直。

3.骨折或脱位整复后的超关节外固定,时间过长和固定过紧,迫使受伤肢体长期处于静止的伸直或半屈位,致血管受压,血流不畅、组织缺氧、炎变,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组织失去原有的张力和弹性,发生废用性萎缩或退行性改变,使关节功能活动减弱或丧失。尤其是关节部位骨折,易形成创伤性关节炎,其预后不佳。

4.少数伤筋的病例,因处理不当,或病人为了减轻伤部的疼痛而不敢活动,久之,即形成关节某个方向运动受限制。

5.伤后因保护不严,复感风寒湿外邪,而出现肢体酸软、无力和疼痛。

【临床表现与诊断】

因肢体各部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故各部关节僵直的临床表现亦有所差异,但一般具备下列症状和体征。

1.本病多见于成年男性、体力劳动者。既往多有骨折、脱位或伤筋的病史。

2.有严重的关节活动障碍,程度不同的疼痛和局部肿胀,可影响到下或上一个关节的功能活动,伤肢发凉(皮温降低)。

3.检查时,可触及受伤关节增大,其周围筋肉可有不同程度萎缩及硬块或挛缩,压痛明显。伤肢远端皮温降低或感觉迟钝,骨折部粗大、凸凹不平或成角畸形。个别病例,骨折处可触及内固定之遗物(如股骨干的不稳定性骨折,多采用内固定),皮肤表面有手术瘢痕。

4.X线检查,正、侧位片可提示骨质愈合情况、关节腔有无改变等,并可排除其它骨病。

手法治疗本症,首先应明确诊断。如骨折愈合不牢固,手法用力不当,易造成再骨折。对于初诊病人,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治疗经过,细心检查,再结合正、侧位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是否牢固及关节腔的变化情况,不难做出诊断。但应与本症合并结核、肿瘤、骨髓炎、大骨节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

疏通经络,舒筋活血,剥离粘连,滑利关节,恢复功能。

【基本手法】

治疗关节僵直的常用基本手法,有按、点、拨、晃、放、推、舒、抿、拉、体、撞、震等法。结合临床应用将手法操作要领及其作用叙述如下:

(1)按法为静而深透之法。系用手掌或掌根在躯干、四肢和脏腑体表等部位进行按压、停留的时间较长,其压力应作用于脏腑与骨髓深部,能通经络、活气血、开窍止痛。

(2)点法为静沉之法。系用指端点压体表各部位。主要用于经络、血脉系统,能镇静止痛,祛瘀消肿。

(3)拨法为活散之法。系用拇指或多指顺筋肉纤维的垂直方向左右分拨。多用于关节周围及脊柱两侧。主要作用于筋骨、肌肉之间,能活血祛瘀、除风散寒、解痉止痛、剥离粘连。

(4)晃法(又称频动法)为活动法。系用手握住骨之远端或关节相邻两端摇摆晃动,节律迅速。主要作用于关节及其周围组织,能舒筋活血,滑利关节。

(5)放法为缓动法。系用手握住同一肢体上、下骨之远端牵引、展开的动作。一般作用于关节、血脉和筋肉之间,能松筋通络、活动关节。

(6)推法为活畅法。系用手掌向上或向下频频推进的动作。一般作用于皮毛、经络及血脉系统,故能疏经活络、气血通畅。

(7)舒法为调和法。系用手掌或多指作缓缓而行的抚摩捻揉动作。主要作用于皮肤和筋肉之间,能利气散瘀,温热解痛。

(8)抿法为强动法。系用手握住同一肢体上、下骨的远端用力屈压的动作。主要作用于筋肉、血脉和关节深部,能伸展筋肉、活动关节。

(9)提法为动引法。系用手握住肢体远端提起来牵引抖动。一般作用于筋肉、血脉之间,能整逆归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