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亥微微皱眉,上前一步说道:“主公,此虽能迅速补充兵力,但这些俘虏毕竟曾是敌军,是否真心归顺尚不可知,万一其中有人心怀不轨,恐生祸端。”
赵辰微微颔首地说道:“管都尉所言不无道理,但如今我部损失过大,我们需要壮大实力,只要我们严加训练,以恩威并施之法对待他们,相信定能让他们为我所用。”
郝昭则拱手说道:“主公,末将认为此举可行,这些青壮俘虏若能为我军效力,不仅能增强实力。
也能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且送回高奴县的人口也能促进当地的发展,实乃一举两得。”
王勇说道:“主公,依在下之见,此事可行,但需谨慎行事,在挑选俘虏时,当仔细甄别,观察其品性和忠诚度。
同时,也要加强对新入伍士兵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为谁而战。”
赵辰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说道:“王勇所言甚合吾意,此事就这么定了,各部立即行动,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挑选和整编。”
命令下达后,军中顿时忙碌起来,将领们纷纷带领士兵开始对俘虏进行筛选。
有的俘虏一脸惊恐,担心自己的命运,有的则显得犹豫不决,对未来充满迷茫,还有的则目光坚定,渴望能加入赵辰的大军,一展抱负。
就这样,经过一番紧张的挑选,一部分俘虏自愿加入了赵辰的大军,而剩下的则被送回了高奴县。
回到高奴县的俘虏们,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有的投身于农田劳作,有的参与到城池的建设之中,高奴县在这些新增人口的努力下,逐渐变得繁荣起来。
而新入伍的士兵们,则在赵辰麾下各将的严格训练下,迅速成长,他们每天刻苦操练,学习战术和武艺,逐渐成为了一支精锐之师。
这一天濮阳城中的赵辰眉头紧锁,对着满桌的情报陷入沉思。
情报上显示着,朱儁、荆州刺史徐璆和秦颉三部合兵四万万八千余人,自六月中旬便进攻南阳宛城赵宏所率领的黄巾军,虽然斩杀了赵宏,但黄巾军主力至今仍未将其剿灭。
北方的冀州,卢植被押解回京,顶替卢植的董卓被张角大败于曲阳城下,如今也陷入了僵局。
赵辰起身,在屋内踱步,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历史所记载的南阳之战,“在十一月癸巳日,朱儁带领大军攻破宛城,大破黄巾军,后又在西鄂精山击破黄巾军残部,南阳最后的黄巾军首领孙夏也被朱儁斩杀,至此,南阳黄巾军彻底破散流离。
想到这些赵辰叹了口气,坐回主位,继续处理着军务。
八月下旬,濮阳城的大街小巷弥漫着夏日的燥热。
然而,这一日,一份来自洛阳的诏书却如同一股清凉的风,瞬间打破了这座城的平静。
皇甫嵩此刻正站在营帐之中,神情严肃而又带着几分期待,他的目光时不时投向营帐的入口,仿佛在等待着什么重要的消息。
“将军,洛阳的使者到了!”一名士兵匆匆跑进来禀报。
皇甫嵩精神一振,整了整自己的盔甲,率麾下诸将大步走出营帐,只见一名使者骑着快马,身后跟着几名侍卫,风尘仆仆地朝着营地赶来。
很快使者下马,进入大帐,双手捧着诏书,高声道:“左中郎将皇甫嵩接诏!”
皇甫嵩及诸将随使者进帐后纷纷跪地。
“赵辰献大破黄巾,并率麾下生擒卜已,功劳甚大,升任荡寇将军上郡太守,并令其率部尽快返回上郡,”诏书中还对其他将领进行了升迁。
皇甫嵩双手接过诏书,率领诸将高呼:“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
起身之后,赵辰的脸上洋溢着满脸的喜悦,帐中诸将也纷纷欢呼起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兴奋和激动。
在告别皇甫嵩回到军营后,赵辰开始着手整顿军备,准备率部先返回高奴县,在前往郡城肤施。
出发的日子终于到来,清晨的阳光洒在士兵们整齐的铠甲上,熠熠生辉。
赵辰骑在高大的战马上,身后是浩浩荡荡的部队,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经过快半个多月的奔波,他们终于回到了高奴县,远远望去,高奴县的景象与他们离开时大不相同。
如今田野上庄稼长满了粮食,道路也修得笔直,赵辰心中涌起一股欣慰之情,这是他领导下的官员和百姓们共同努力的成果。
随着军队来到城门处,只见赵刚已经率领高奴县众人在城门口等待。两边挤满了欢迎的百姓,他们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敬意
“将军,您可回来了!”赵刚快步走上前,激动地说道。
“赵刚,这段时间辛苦你了。”赵辰说道。
“不辛苦,将军,看到您带着部队平安归来,一切都值得。”赵刚激动的说道。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