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天空犹如一块湛蓝的宝石,璀璨夺目,阳光如金色的瀑布般倾泻而下,洒落在古老而威严的宫殿之上。
这一日,长安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一种喜庆而紧张的气氛,仿佛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
百姓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着即将到来的重大消息,那声音如同一群蜜蜂在嗡嗡作响。
一道任命诏书被一名太监和一队士兵小心翼翼地送进了侯府。
府中太监捧着诏书,宛如捧着一颗珍贵的明珠,高声喊道:“秦侯赵辰接诏。”
赵辰听后,双手抱拳,恭恭敬敬地开始接诏。
太监展开诏书,声音如洪钟般响亮,高声宣读起来,“赵辰灭羌族,收西域,实乃大功也,其英勇无畏,犹如战神降临;智慧超群,为我大汉立下不世之功,特封赵辰为骠骑大将军,秦王。”
当听到自己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和秦王时,赵辰心中涌起一阵自豪,仿佛有一股热血在胸膛中沸腾。
“臣赵辰,谢陛下隆恩!”赵辰双手接过诏书。
长安城内,百姓们对赵辰的赫赫战功赞不绝口,街头巷尾都弥漫着喜庆的氛围,犹如那盛开的鲜花,绚烂而夺目。
而在封为秦王的半月之后,赵辰在侯府召集文武大臣共商国事,众人皆如那繁星般齐聚一堂。
建安三年伊始,赵辰端坐于主位之上,其目光犹如火炬般炯炯有神,凝视着麾下的文臣武将。
他身姿伟岸,如青松般挺拔,面容刚毅,恰似磐石般坚不可摧,自然而然地散发出一种令人敬畏的威严气势。
“诸位,去年岁末之际,朝廷册封本侯为秦王,此等殊荣,实乃诸位之功,若无诸位之助,吾岂敢奢望秦王之位。”赵辰的声音犹如洪钟,沉稳而有力,响彻整个大殿。
文武大臣闻之,皆齐声高呼:“大王过奖,臣等皆仰仗大王之英明神武,方有今日之成就。”
赵辰听完大臣们的奉承,嘴角微微上扬,似笑非笑地摆了摆手,缓声道:“这段时间,本王深思熟虑了一番,有以下几点要事需要安排。”
众人听闻,立刻屏息凝神,仔细的聆听。
“其一,王府就无需重建了,将长安的皇宫稍加改动,便可当作王府使用,如今天下战乱,应当以节俭为根本,切不可大肆兴建土木。”
“其二,原近卫军团易名为御林军团,由本王亲率,专司王府之防卫。”赵辰目光坚毅,“御林军身负重任,务必遴选出精锐忠诚之士。”
“其三,自各军团遴选精锐,组建成两个羽林军团,亦由本王直辖,专司长安城之防卫。”赵辰手指轻叩桌面,“长安城系秦国中枢,防卫须做到万无一失。”
“其四,原各军团更名为禁卫军团,如步兵第一军团改称禁卫第一军团,余者类推,上述所有军团原军团旗,皆上交军务部统管保存,本王将另行赐予各军团新的军团旗。”
“第五,增设骊山大营,作为御林和羽林军之驻地,另设灞上大营,此乃新兵训练之所。”赵辰凝视着军事将领,“此事需速速落实,务必确保营地建设完备无缺。”
“第六,军队日后之军旗,当统一为黑底白色秦字,并于秦字之下绣一面盾牌与两把横刀交叉之图案。”赵辰的眼神中满是对军队的期许,“军旗乃军魂之所在,须令将士们一见军旗,便涌起无尽之勇气与忠诚。”
“第七,重新修订律法,律法务须严格且公平公正。”赵辰神情肃穆,“法乃治国之基石,丝毫不可懈怠。”
“第八,当重新规划各州郡县镇乡村之制,规划后每州统辖五郡,每郡统辖五县,每县统辖五镇,每镇统辖五乡,每乡统辖五村,如此,方可得善治地方,福泽百姓。”
“第九,商税仍旧为五税三,粮税自此而后最高为十税一,只可在此基础上减税,不得加税,务必使百姓安居乐业,方能繁荣昌盛。”
“第十,于军官学院之上另建军事学宫,以育军中之贤才;于政务学院之上另建政务学宫,以育有才之官员,此两所学宫,不纳学子,唯收现役军人或现役官员。”
“第十一,于长安立长安学宫,各郡立学院,各县立学校,各镇立学堂,各乡立书院,以育诸行各业之人才。”
赵辰言罢,眼神徐徐扫过众臣,缓声道:“本王目前所虑,仅此而已,诸位可有要补充的?”
此时,有一臣出列,躬身施礼道:“大王,臣以为,律法修订一事,理应广集民智,如此方能周详。”
赵辰微微颔首:“卿所言极是,此事可遣专人搜集民意。”
众人皆纷纷进言,或献计策,或表全力支持赵辰之决断。
议事既罢,赵辰立于府中庭院,凝望天际,心内尽是对未来之憧憬。
此等决策攸关国家之兴亡,百姓之福祸,自身务必竭尽所能,方可开创一繁荣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