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墨在大宛国成功化解危机,与大宛王的结盟也愈发稳固。带着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他马不停蹄地率领队伍向下一个目的地——乌孙国进发。一路上,张子墨心中满是对未来联盟的憧憬,同时也在不断思索着应对各种未知情况的策略。
“大家都加把劲,听说乌孙国的骏马可是一绝,等咱们完成使命,说不定还能带回几匹良种马,让大汉的骑兵如虎添翼!”张子墨骑在马上,笑着鼓舞士气。众人听闻,精神为之一振,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经过数日奔波,张子墨一行终于抵达了乌孙国。乌孙国的都城气势恢宏,街道上随处可见剽悍的骑手和健壮的马匹。张子墨等人刚到王宫前,便被一群身着华丽服饰、腰佩长刀的武士拦住。
“你们是何人?来乌孙国有何事?”为首的武士目光如炬,大声问道。
张子墨赶忙下马,恭敬地说道:“我们是大汉的使者,奉大汉天子之命,前来与乌孙国商讨结盟抗击匈奴之事,还望通传一声。”说着,他示意手下将准备好的礼物——精美的丝绸、先进的农具以及珍贵的药材呈上前去。
武士们看到这些礼物,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不一会儿,一个官员模样的人走了出来,打量了张子墨等人一番后说道:“大昆弥(乌孙王称号)有请使者入内,但只能一人跟随。”
张子墨点头示意,让最得力的助手留下照顾队伍,自己则跟着官员走进王宫。王宫内,乌孙国的大昆弥高高坐在王座上,身旁站着几位神色各异的大臣。大昆弥的眼神中透着威严与审视,他看着张子墨,缓缓开口:“你就是大汉使者?说说吧,为何要与我乌孙结盟?”
张子墨行礼后,不卑不亢地说道:“大昆弥,如今匈奴势力猖獗,不断侵扰周边各国。大汉与乌孙国虽相距甚远,但共同的敌人让我们有了结盟的基础。若两国联手,不仅能抵御匈奴的侵略,还能促进双方的贸易往来。大汉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产丰富,可与乌孙国互通有无;同时,我们还能分享先进的农耕技术,帮助乌孙国提高粮食产量,增强国力。”
大昆弥听后,微微皱眉,陷入沉思。这时,一位身着华丽长袍的大臣站了出来,冷笑道:“哼,说得倒是好听。谁知道你们大汉是不是想借此机会控制我们乌孙?我们乌孙向来勇猛善战,何必依靠你们大汉?”
张子墨心中早有准备,笑着回应道:“大人此言差矣。大汉与乌孙结盟,是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匈奴的威胁近在眼前,若不联合起来,两国都将面临巨大的危险。且不说匈奴时常抢夺乌孙的牛羊马匹,破坏牧场,一旦他们的势力进一步扩张,乌孙国恐怕难以独善其身。而大汉,一直秉持着友好交往的态度,从无控制他国的想法。”
另一位大臣也站出来质疑:“就算如你所说,可结盟之后,我们如何保证大汉会真心相助?”
张子墨从容说道:“我大汉天子一言九鼎,结盟之后,必当信守承诺。若乌孙国遭受匈奴攻击,大汉定会出兵相助。我们愿意签订盟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让乌孙国安心。”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时,大昆弥突然说道:“此事暂且搁置,本昆弥需要时间考虑。使者先在馆驿休息,明日再议。”张子墨心中明白,这是大昆弥在权衡利弊,他也不着急,行礼后便退了出去。
回到馆驿,张子墨并没有闲着。他让手下悄悄去打听乌孙国内部的情况,尤其是各位大臣的立场和势力分布。经过一番调查,他得知乌孙国内部存在着两派势力,一派主张与大汉结盟,认为这是抵御匈奴的最佳选择;另一派则担心大汉的势力渗透,坚决反对结盟,而刚刚在朝堂上发言反对的两位大臣,正是反对结盟派的重要人物。
张子墨深知,要想促成结盟,必须争取到更多支持的声音。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主意。第二天,张子墨请求再次面见大昆弥。在王宫内,他向大昆弥提出:“大昆弥,听闻乌孙国的勇士们个个英勇非凡,我大汉也有一些独特的技艺,不如让双方的武士进行一场切磋,既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也能展示一下双方的实力。”
大昆弥对此很感兴趣,点头同意。很快,双方挑选出了最精锐的武士,在王宫前的广场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大汉的武士们展示了精湛的剑术和灵活的格斗技巧,而乌孙的武士们则展现了高超的骑射本领和勇猛的战斗风格。一时间,广场上喊杀声不断,众人都看得热血沸腾。
在较量过程中,张子墨趁机向大昆弥介绍大汉的军事装备和战术理念:“大昆弥,您看,我大汉的武器装备不断革新,比如我们的弩箭,射程远、威力大,在战场上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我们还有一套独特的骑兵战术,长途奔袭、迂回包抄都不在话下。若两国结盟,这些都可以与乌孙国分享,让我们共同的力量更加强大。”
大昆弥看着场上的较量,听着张子墨的介绍,心中对结盟的想法逐渐有了动摇。此时,支持结盟的大臣们纷纷站出来,劝说大昆弥:“大昆弥,大汉实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