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044章 大兵压境 (1/2)

洪承畴询问黑旗军真正的战力情况,陕西巡抚和延绥巡抚那是真的一问三不知。

好在这时候备受东林打压的锦衣卫还在,而锦衣卫做事更加小心谨慎,倒是对太平寨的情况了解详细。

面对洪承畴的询问,锦衣卫千户李东林叩头,小心翼翼的回答:“启禀大人,据本官调查,黑旗军现在有兵一万两千人。”

洪承畴就松了一口气,神情平淡地说道:“一万两千,若是早知如此,本官只带千余勇士即可灭之,何须劳民伤财动了这么多的兵力。”然后不满地看着下面的两位巡抚:“以后切不可虚报军情,徒费朝廷钱粮。”

之所以他这么说,是因为他的这次出兵,是按照岳和生和宋万全的汇报,说黑旗军有兵近十万,而且兵强马壮粮草充足。上一次的绥德之战,仅以一千贼兵,仅仅用了一个时辰,就杀官军一千五。

所以按照这样的计算,洪承畴带来了2万大军。

而听到这个锦衣卫千户禀报只有一万二,洪承畴习惯的认为,他们还像原先的流寇杆子那样,老弱妇孺掺杂在一起,能战的能有两千,就已经顶了大天了,所以才有上面的定论。

善于察言观色的这个锦衣卫千户,观察这个洪承畴大人,还算是个好说话的,胆子也就大了,当时小心的提醒洪承畴:“洪大人,两位巡抚上报的黑旗军有六万之众,没有错。而下官调查的,也没有错。”

洪承畴就一挑眉毛:“怎么说?”

“两位巡抚上报的,是黑旗军全部的人口。但黑旗军与其他的流寇杆子不同,他们内里分作两部,一部是叫做老营,那里才是全部的随贼百姓。他们不做战斗,只做后勤供应。

而另一部就是黑旗军,他们不做任何其他的事情,只是专心训练打仗。所以有一万两千人,而且人人藤盔藤甲,一杆扎枪,一副弓箭。其装备和战斗力下官是悄悄亲眼见到过的,绝对比地方守备军要强上百倍。大人不可不查。”

“比守备军强上百倍?”

李东林谨慎回答:“不止。”

洪承畴当然知道守备军已经彻底的废了。

当初明太祖朱元璋,实行军民分籍制度,编为军户的农民世代为兵。政府把他们按照卫所的编制组织起来,进行屯田。沿边卫所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只对屯田情况进行督察,不用给饷。所以朱元璋曾不无得意地说:吾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粟。

可是,后来法久弊生,军队的屯田多被军官、豪右和内监占夺。军屯既败坏的有名无实,朝廷只有从国家财政中拨给饷银。

万历以后,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拖欠军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加上官吏的克扣,士卒能领到的饷银就很少了。在明末灾荒连年,粮价陡涨的情况下,士兵的生活更陷于绝境。

天启七年八月,陕西巡抚胡廷宴的疏中说:“临巩边饷缺至五,六年,数至二十余万;靖卤边堡缺二年、三年不等;固镇京运自万历四十七年至天启六年,共欠银十五万九千余两。各军始犹典衣卖箭,今则鬻子出妻;始犹沿街乞食,今则离伍潜逃;始犹沙中偶语,今则公然噪喊矣。”

崇祯年间,卢象升任宣大总督时,在巡视山西边防后给朝廷的报告中说:

“今逋饷愈多,饥寒逼体。向之那钱借债勉制弓矢枪刀,依然典卖矣。多兵摆列武场,金风如箭,馁而病、僵而仆者且纷纷见告矣。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袴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

如此,黑旗军能胜守备军嫂当然,但洪承畴绝对想不到黑旗军强上守备军那么高。

听完这样的介绍,洪承畴端着茶盏的手就停在了半空,好半天才发出了一声担忧的感叹:“如果此贼不除,早晚必成朝廷心腹大患。看来本官这次兵太少了。”

然后再看李东林:“你继续说。”

李东林就再磕了一个头,接着汇报:“就在前些时日,黑旗军大肆地征收各地的粮食物资车马,对外宣扬,米脂地区地盘狭小,筹粮不易,准备趁着他们刚刚歼灭绥德守备主力,绥德兵力空虚的时候,在秋后再下绥德,拿下这西北重镇,以为根基扩大筹粮区,以为长久打算。”

洪承畴倒吸了一口冷气:“能够将兵民分开,能够训练出一支职业的军队,有能力为这支军队武装到牙齿,而且还想要占据绥德,作为根基,此贼与其他的流寇在本质上就有了不同,本官必趁他还未壮大灭之,以解朝廷未来的大患。”

然后再问:“绥德守备王世贞来了吗?”

延绥巡抚赶紧回答:“早在大堂外候着呢。”

“叫他进来。”

随着一声传唤,大堂外王世贞报门而入:“罪将绥德守备王世贞,参见三位大人。”

然后跪地磕头等待询问。

因为绥德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