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发现有错误,请点击报错哦!

第一十六章 好汉饶命 (1/3)

朱棣仿佛猛然间捕捉到了至关重要的关键信息,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如此说来……如此说来的话……那莫非……莫非郭得甘竟是正确的?这怎会有可能?朕的身旁拥有如此众多的文臣武将,难道竟比不上一个尚显稚嫩、乳臭未干的娃娃吗?”

这一番话语,恰似一根锐利至极的尖针,毫不留情地狠狠扎在了解缙的心坎之上。他下意识地就想要张嘴反驳,毕竟一直以来,他都自视才高过人、学识渊博,如今被皇帝这般轻视贬低,内心自然是充斥着满满的不服气。然而,话刚到嘴边,他却又如同一颗突然泄了气的皮球,以极快的速度把即将脱口而出的话语硬生生地吞咽了回去。他的心里异常明晰,此刻皇帝正怒火中烧,倘若自己贸然进行反驳,极有可能会触怒龙颜,引发雷霆之怒,到那时,那后果简直是不堪设想,难以承受。

相比之下,杨荣和胡广二人倒是显得相对沉着冷静一些。遥想当初,他们也曾参与了相关政策的拟定工作,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更多的是困惑与不解,为何宫廷之中明明已经下达了明确的旨意,却丝毫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反而致使宝钞的问题愈发严峻,愈发棘手了呢?他们二人不禁相互对视,目光中都流露出显著的迷惑以及深深的忧虑之色。

而姚广孝依旧保持着那副面容含笑的模样,他的内心似乎同样对这件事情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在姚广孝看来,出现问题并不可怕,他觉得只要能够认真细致地剖析其中的缘由,然后在先前错误的基础之上,重新谋划拟定出新的策略方针就好。此刻,他的目光之中透露出一抹深邃之意,仿佛已然在心底开始默默地思考琢磨起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了。

朱棣此刻的心境可谓是糟糕到了极点,他恶狠狠地瞪了解缙一眼,没好气地说道:“退下吧。”解缙一听,刹那间脸色变得惨白如纸,犹如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一般,整个人都显得失魂落魄,可他也不敢再多说半个字,只能慌里慌张地应道:“臣……告退。”言毕,便匆匆忙忙地退了下去。杨荣与胡广二人见此情景,也很是识趣,赶忙告辞离开。

此时,唯有姚广孝还像一根笔直挺立的木桩子似的,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一动不动,稳如泰山。他似乎早已摸透了朱棣的脾气性格和行事作风,明白在这个节骨眼上,陛下肯定还有话未曾说出口。果不其然,朱棣扫了姚广孝一眼,而后缓缓地开口说道:“姚师傅……这少年郎可真是有些高深莫测啊。”

姚广孝微微地点了点头,回应道:“陛下,会不会是此子早在市井街巷之中就已经察觉到了宝钞所存在的问题呢?”朱棣听后,却摇了摇头,说道:“朕见到他的时候,宝钞的价格还算相对稳定,并未出现什么明显的差错,而且锦衣卫那边呈上来的奏报消息也没有什么异常之处,所以……宝钞的问题应当是在这短短两日之内才凸显出来的。”

姚广孝听了朱棣的这番话语,也不禁觉得此事甚是奇怪,他不禁皱起了眉头,说道:“这就奇了怪了,世间难道真有这样的奇才吗?陛下您要不要让锦衣卫去仔细打探一下此子的底细详情。”朱棣再次摇头,说道:“不必了,别让缇骑们把他给吓坏了,不过是一个孩子罢了,何须对他刨根问底,穷追不舍?不过……朕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弄明白,宝钞为何会暴跌得如此迅猛剧烈。”

姚广孝苦笑了一下,问道:“陛下莫非打算召此人进宫觐见?”朱棣又一次摇头道:“那小子神神秘秘、鬼鬼祟祟的,朕若是召他进宫来觐见,还不得把他给吓得魂飞魄散?朕还是亲自去找他为好。”姚广孝听了朱棣的话,顿时感到一头雾水,心中暗自思忖:“自己找?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不过,姚广孝向来深知朱棣的行事风格和偏好,他清楚地知道朱棣最喜欢亲力亲为。回想当初靖难之时,朱棣最常做的事情不就是亲自骑上战马,去探查敌军的虚实状况吗?他常常不顾自身的安危,屡屡将自己置身于危险艰难的境地之中,却也毫不退缩,在所不惜。想到这里,姚广孝便不再继续追问下去,他心里明白,有些事情,自己不知道或许反而是最好的,正所谓“难得糊涂”,有时候,人贵在保持无知的状态啊。

姚广孝和解缙的聪慧,可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姚广孝的聪明是深藏不露、收敛锋芒的,他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因而总是行事低调,不轻易地展露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而解缙则不同,他的聪明是唯恐别人不知晓的,总是喜欢在众人面前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学,渴望获得他人的赞赏和认可。

张定藩这些日子简直是忙得晕头转向,焦头烂额。他一方面仔仔细细地清查自家的账目,另一方面又趁着宝钞价格尚未暴跌之前,如同疯狂一般订购了数量众多的商货。他心里不停地琢磨着,拿宝钞去购置银钱,这毫无疑问是触犯律法的行为,绝对不能去做。但自己拿宝钞去购买货物,总归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吧。

朱勇猛的那笔银子,他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记下了账,总计折合成银钱是三千三百两,这在大明可绝非是一笔小数目啊。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消第一章 奇葩的面试发布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