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笔架博士的《怀念岳母》,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岳母来了。
与笔架博士的岳母不同,我的岳母没有多大文化,甚至不识多少字,也好像没有干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她似乎只是平平淡淡地从老家河南碧野无边的大平原走到了风沙遮天蔽日的边疆戈壁,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军人家属,含辛茹苦养育了五个孩子,并在步入中年的时候因劳累过度而中风偏瘫。其后,在岳父大人的悉心照顾、陪伴和支持下,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与病魔斗争,虽终未能实现完全生活自理,却得以陪伴孩子们一一成家立业,最后在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记得当我以准女婿的身份第一次到岳父家的时候,岳母已经生病很多年了。当时她坐在椅子上,一脸慈祥地看着我。因她不能说话,我不知道该如何与她交流,心里便有点拘谨,只好默默地捧着杯子喝水。还好,正尴尬的时候我对象进来了,岳母便冲她叫了一声:咯咯......!然后指了指桌子。我对象马上笑了笑,对我说:妈让你随便一点,桌子上的东西随便拿着吃!
后来,结婚以后,我们每年都回岳父家几次,春节和其他大的节日也一般都回岳父家过。时间长了,我逐渐适应了跟岳母的特殊交流方式,慢慢地跟岳母熟悉起来,加上妻子在生活中星星点点讲的一些家里的往事,我开始对这个平凡的母亲萌生了无限的崇敬之情,崇敬她的勤劳、坚韧和善良,崇敬她对家庭无私的奉献和对孩子们无尽的慈爱。
妻子讲的一件事情特别能反映岳母的勤劳和坚韧不拔。要说这件事就不得不提一下岳父——其实,我觉得的岳父也是个挺了不起的人,具体怎么了不起以后再专门讲——岳父随部队参加罗布泊“两弹一星”大会战后转业留在了地矿部XJ地矿局设在HMD区的地质大队。由于参加野外作业,岳父经常回不了家,抚育五个孩子的重任几乎全部落在了岳母一个人肩上。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由于家里孩子多,加上还要帮助远在老家的亲属,岳父的工资总是显得非常微薄,甚至可以说入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岳母就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搞些副业贴补家用:她在家做过衣服,还一个人蹬着大自行车到几十里外的乡下兵团连队卖过鞋子。
记得大姐说过,那时候岳母真的是特别能干,从外面忙完回来了还要在家里继续忙,似乎从来都不知道累。其实,哪能不知道累呢!那个时代的人之所以能够那么拼命,除了从小习以为常的勤劳以外,还因为他们有深藏在骨子里的责任心、对美好生活的的追求和坚不可摧的斗争精神。这些精神不但支持岳母陪岳父度过了一道道生活难关,还深深地影响和教育了她的孩子们,成为孩子们受用一生的财富。
我跟岳母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还是从岳母那里得到了一些东西,其中一件是岳母教会了我做米饭。我的老家是小麦产区,家里很少吃大米,也从不做大米饭。由于没有经验,我在岳母家第一次做米饭的时候差点做成了稀饭。
后来妻子悄悄地教训我,下次蒸米饭的时候可以先问一下岳母。于是,第二次蒸米饭之前我就去问岳母,要盛几碗米?要加多少水?当时,她拄着拐慢慢走到厨房,看着我把米盛好,然后又看着我加水,并伸出手指冲我比划加水的深度,看我都弄好了她才点点头,然后又慢慢地走回去坐下。结果,那一次我蒸的米饭果然不软不硬。
后来连续几天,我的米饭越做越好,就连深得岳母做饭秘方真传的妻子都悄悄地冲我竖了好几次大拇指,夸我蒸的米饭达到了她的技术水准。不得不说,我现在偶尔还能做出比妻子做的还好吃的米饭,真的要感谢那段时间岳母的无声指点。
岳母已经走了好几年了。在她走后的这些年,我每一年都会陪妻子去陵园拜祭她几次,每次看到她的遗像我都感觉似乎她与我们相处的日子就在昨天。
岁月无声,愿岳母安息。
(完)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