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英子的婚姻,其实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自从父母搬到了市北郊住之后,二嫂就经常和二哥在家里争吵,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外租房过日子,生活条件艰苦不说,收入也非常吃紧,感觉快要撑不下去了。甚至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要知道这个年代,离婚的人还是非常少的,如果家里出现了离过婚的人,势必会被周围人,尤其是那些吃饱饭没事干的人指指点点,嚼舌头根。
父母当然也不想自己的子女过的不幸福,可是怎么办呢,家里也没有多余的房子给他们暂住啊。
于是,母亲一个电话把我喊到了跟前。
那天她和我谈了很多,从我小时候多调皮,讲到了二哥替我背了多少莫名其妙的批评。从我从小被家里宠爱,到二哥一直被家里所忽视。既得不到大哥那时享受到的期望,也得不到我从小感受到的溺爱。一切都是让他自然成长,随遇而安。
如今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却也得不到家里的帮衬,母亲实在过意不去。
我也理解母亲的意思,可是,我也没办法提供地方给二哥住啊,我也是有家庭有孩子的人,儿子上托儿所也才一年,我们上哪去呢?
母亲见我并不抵触她的游说,就继续展开了话题,意思我一家三口搬到市北郊,与他们和小萍同住一间二室一厅,虽然会挤一点,但好在是新建的公房,肯定比老宅的那种砖木结构的房子舒服。老宅那间小房间就腾出来,让二哥一家解决一下住房问题。
见我犹豫,还承诺,未来我儿子长大了,这套房子的归属就是他的,别人都打不了主意。
那个年代,房产还只是一个解决住的问题的工具,甚至都没有市场价值,毕竟大家单位还都有福利分房,所以我应下后,也没有人反对,唯独英子非常不愿意。
英子的立场我懂,好好的市中心不住,跑到这鸡不生蛋鸟不拉屎的北郊,别说上班不方便了,就连出门买个菜都要走老远,万一有个急要看病,周围就一间非常简陋的街道诊所。
她甚至擅自跑到母亲跟前去和他们撕破脸吵。
英子对于住房是非常敏感的,这可能和她曾经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她虽出生在这个城市,但从小是随父母住的棚户区,环境非常恶劣,甚至能称之为这座城市的贫民窟。她是家中最小的,排行第六,家里都叫她小六子。
六个孩子,可想而知,没结婚的都会和父母挤在一起,他们兄弟姐妹六个,除大哥外,其余五个的年龄都非常相近。这事我曾在多年以后,从英子的大哥嘴里听到过一个说法,英子的父亲其实曾经在乡下老家有过一任妻子,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最后虽然生了他,但没继续在一起,他也跟着父亲和第二任妻子,以及一个妹妹,一起逃荒来到了这里。
这个事情,英子其实也一直不知道,所以他们都以为,大哥和二姐之间,其实还有一个兄弟姐妹,但是因为生活条件艰苦,早夭了。
他们那时候因为住房困难,在家非常不自在,别说个人隐私了,很多时候想躲都躲不了,随着年龄长大,男女有别这件事情,让他们膈应的很。晾晒衣服什么的又要趁早去抢光照好的位置,晚了可能一天下来,衣服还湿漉漉的。
没想到,和我才生活没几年,又要被迫搬到那么偏远的位置,所以她的抓狂我是能体谅的,可我们当前的住房,毕竟也是父母的资源,我们霸占着也没有道理,甚至会被人说是不孝。这点在我们家也是比较敏感的。
英子一气之下,回了娘家诉苦。
我也趁这个机会,也和父母做做工作。是不是还有别的办法,但这个年代物资虽然不及以前那般匮乏,但也不是非常富裕。而且这个北郊,其实在不远的将来,还算得上是比较热闹的地方,甚至比很多市中心的地段都好。
但是没想到,英子回家后,带来的消息竟然是,她母亲非常支持她离婚,哪有像我这样说搬就搬的。
英子回来后也是成天不说话,除了埋怨我的时候骂两句。两个人冷战了好久好久。她甚至不让我照顾儿子。
就这样持续了一个月。
突然她冒出来一句:“房子说好以后肯定给儿子的是不是。”
我见她如此一问,想必是想通了,就连连点头,表示父母说话,一向言而有信。
“好,明天搬家。”
我对她突如其来的变化打了个措手不及。
她事后告诉我,她那段时间其实也托朋友关系咨询了很多人,甚至有相关规划的人透露给她,将来公房转产权制是大势所趋,房子都会有自己相应的价值,如果房子有了产权证,是可以自由买卖的,虽然现在还没有正式的文件下来,但是离这一天也不远了。
其次,她也想了好多,毕竟我对她还是非常好的,真要和我离开,也是非常不舍得的。更何况还有那么可爱的儿子,天天在那边眼睛瞪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