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进击,大破吴军于板桥。
诸葛靓料难支持,劝悌逃生,让人去拉张悌一起走,张悌不肯,于是诸葛靓亲自前往,劝他道:“天下存亡是有定数的,非丞相一人可洞察,为何在此等死?
张悌洒泪道:“仲思,今日是我死日。我忝居宰相,常恐不得死所,今以身死国,尚复何言。”诸葛靓垂涕不再牵他。
张悌尚执佩刀,左拦右阻,格杀晋军数名,既而晋军围裹过来,一枪一槊,将张悌刺死了事,首级也被晋军传到洛阳。《三国演义》中有诗词赞曰:
“杜预巴山见大旗,江东张悌死忠时。
已拚王气南中尽,不忍偷生负所知。”
沈莹见张悌死节,也不顾性命,力战多时,至身受重创,倒地而亡。吴人视此军为孤注,一经覆没,当然心惊胆落,风鹤皆兵。
王濬闻此时自武昌拥舟东下,直指建业。扬州别驾——何恽,得悉王濬东来,向周浚进言道:“公已战胜吴军,当进捣吴都,首建奇功,难道还要让人夺了去么?”
周浚命何恽去告知安东将军——王浑,王浑摇首道:“受诏但屯江北,不使轻进,且令龙骧受我节度,彼若前来,我叫他同时并进便了。”
何恽答道:“龙骧自巴蜀东下,所向皆克,功在垂成,尚肯来受节度么?况明公身为上将,见可即进,何必事事受诏?”王浑不肯相信,又遣何恽回去。
原来王濬初下建平,本奉诏受杜预节制,至直趋建业时,又奉诏归王浑节制。杜预曾给王濬留书信道:“足下既摧吴西藩,便当进取秣陵,平累世逋寇,援江左生灵,自江入淮,肃清泗汴,然后泝河而上,振旅还都,才好算得一时盛举!”
王濬得书大悦,上表呈杜预书信,随即顺流鼓棹,再达三山。吴游击将军——张象,带领舟军万人,前来抵御,望见王濬军甚盛,旌旗蔽空,舳舻盈江,不由的魂凄魄散,慌忙请降。王濬收纳张象,即举帆直指建业。王浑飞使邀请王濬议事,王濬答说道:“风利不得停泊,只好改日受教罢。”来使只得再回报王浑。
吴皇此时越加焦灼,听闻王濬已逼至都下,还有晋琅琊王——司马伷,亦自涂中进兵,径压近郊,眼见得朝不保夕,无可图存。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劝吴皇向晋军乞降。吴皇不得已令草降书,分投王濬、王浑,并向司马伷处送交玺绶。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叹曰: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王濬接了降书,仍驱舰大进,鼓噪入石头城。吴皇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并令军士舆榇及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至王濬垒门,流涕乞降。王濬亲解吴皇绳结,受璧焚榇,请入营中,以礼相待。
王濬随即驰入吴都,收图籍,封府库,严止军士侵掠,丝毫不入私囊,一面露布告捷,至此东吴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户口五十二万三千,官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老幼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皆归大晋。
消息传到黄山,刘皞大悲,此时杜预也行军至黄山脚下,听闻吴皇受降,大吹大噪,黄山士气登时低迷。费承料想周婳出兵溃败,对赵平说:“吴室既灭,黄山何存?平儿快逃命去吧。”
赵平泣泪道:“天下都是晋土,又有何处可逃?”
费承道:“你父亲在时曾说尚有子嗣在蜀地,你可去寻。”
赵平垂泪不舍,费承连忙叫他收拾行礼,护送着他离去,见他走远不见踪影后,嘀咕道:“得给我黄山留个嗣。”
说罢,抽出绫子,悬于房梁之上,自缢而死。
侍从连忙禀告刘皞,刘皞本就因吴皇投降而悲戚,一听费承自缢更是悲恸,派人收整妆容,打造棺木,葬于后山,一切整顿完毕后,召集全山上下所有人口。
刘皞道:“晋军南下,吴皇已降,黄山眨眼间也将覆灭,山上有甚么值钱的,连忙拿了逃命去吧!”
众人听了进阶垂泪,连忙跪下不肯离去,刘皞见状,颓坐在阶前道:“你们不拿黄山财务,到时也会归晋军所有,何况尔等都是有父有母、有妻有子之人,何苦枉死在此,快快逃命去吧。”
众人听罢,大悲,纷纷向刘皞叩首,缓缓离去……刘皞见众人离去,埋头哭了一阵,起身走遍黄山各处,当初盛景犹在眼前,在逸女亭中坐了一阵后,又回到黄山堂前。
少顷周婳快马加鞭赶到黄山脚下,却见杜预已经领着兵马包围了黄山,周婳心中一惊,杜预见状,道:“你家大王护送着黄山上下离去,我率部曲拦截,被你家大王拼死挡住,臂膀中了一枪,现还在黄山之上。”
周婳道:“多谢。”便向山上奔去,杜预部曲想去拦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