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剑门的千位勇士见太子丹负伤堕马,都争相过来过来营救,徐福扶太子丹坐上马车止血施救,江海天亲自策马向北而逃。
至午后燕军已逃回易城临水镇,太子丹悠悠醒来问道:“此是何地?梁尚雄大军可否到来,秦军是不是退回易水以西?”
众将站立一旁,回想此番燕军兵败临水以北,伤亡惨重的几乎全军覆没,都低首不语。
不过多久,太子丹终于记起了当时的作战情景,一阵悲伤后,身体又大感不支。
徐福马上又为其运功疗伤,等太子丹平稳气息,才道:“殿下伤重,还需安心静养,军中之事何不待殿下康复之后再议?”
太子丹不理徐福劝慰,依旧忍痛再问:“代王嘉是不是也是未发一兵一卒?”
提到代王赵嘉,群雄无不愤愤不平,江海天骂道:“赵嘉那个无信小儿,一听说秦军兵进临水,就吓得只守城不出,他哪里还敢派兵助我大燕。”
此时太子丹却没有发怒——连燕王都吓得不敢派兵增援,何况是那些赵国人?他唯有不停的长吁短叹,忽而又问:“我军还剩多少兵马?”
众人面面相觑,正不知如何如实作答,这时萧正楠从门口进来,远远说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此番我军虽然兵败临水,但我大燕国只要有太子殿下在,就不会灭亡,只要太子殿下安然无事,他日我大燕定然会东山再起,打败西秦。”
太子丹见萧正楠能从易城到临水来看望他,得知秦军并未乘胜追击兵临城下,心下才稍有宽慰。
萧正楠为了让太子丹更加宽心,只有继续道:“我军虽然惨败,秦军何尝不是伤亡过半。据探兵报道,此番战役秦军伤亡不下八万之众,而且他们军中可没有徐医官这种医道高手。”
太子丹道:“如此说来,秦军近期当不会攻城,他们定会在赵国境内大量征兵。”
萧正楠哼了一声:“只可惜秦赵多年交战,赵国的青壮年已所剩无几,征那些老弱病残又有何用?”话音刚落,其他人都一起附和。
太子丹心中略有同感,仍然不悦道:“莫说秦王能不能征到多少兵,单凭他们目前兵力,也远胜于我,而你们却不知招募新兵。”
萧正楠被太子丹责怪,不但不觉得委屈,却依然笑容满面。
原来大燕百姓一听到秦军兵临易水,不等太子丹派人前去招募,已经从燕国各地,自发组织多路新兵前往易城。如今新兵已分派易城,下都,临水三镇,据萧正楠算来,那些新兵至少也有五万之众,而且陆陆续续还有新兵到来。
太子丹听萧正楠欣喜道来,顿时精神抖擞,但随即想到国难当头时全民皆兵,而燕王喜在此关键时刻却胆小怕事,驻留辽东大军,公子召更是不敢押运粮草到易城战地,不禁叹道:“若不是燕王驻留了辽东援军,我大燕勇士不至于如此惨败。”
大家看到太子丹又在为了燕王不发兵支援易水一事,而感到怨恨不平,都相继出言安慰,江海天道:“秦军若不是仗着有强弓弩在手,我军定能大败秦军,直叫赢政和王翦人头落地。”
韩通近前道:“秦人弓弩内设机簧,搭箭既快射程又远,以一当十也不在话下,就算我军的战马再快,也快不过他们的弓弩,当年我们赵国何尝不是在此吃了大亏。”
太子丹早已听闻秦军的弓弩何其厉害,此刻听了韩通又在提到秦弓弩的厉害之处,不禁在想:“不管秦人用什么神兵利器,他们能造,我们为何不能效仿?”想到此便下令夏侯亭立刻去传召举国所有工匠,务必日夜不停的仿制秦人弓弩。”
夏侯亭得令而去,太子丹又继续沉思战策,想到临水一战,秦军所剩兵力也只有十万左右,燕代此番如果能够联手,正是击退秦军的最好时机。
而韩通本是赵国的大将,此番他若再次出使代城,向代王解说其中要害,定能劝动代王嘉出兵。想到此便下令韩通再次出使代城,务必劝通代王嘉出兵增援易城,预想在秦军攻城之前给他们来个出其不意。
韩通得令离去,太子丹转望萧正楠继续说道:“我二弟押送的粮草至今仍然杳无音信,此番唯有请萧老英雄前往蓟都,催促公子召尽快押送粮草到易城。”
萧正楠想到大敌当前,大燕举国臣民上下一心,各地百姓纷纷组织勇军前来易城,而姬召押送的粮草却迟迟未到,心中愤怒至极,他本是公子召的授业恩师,太子丹才委托他前去催促姬召,他似乎信心十足,道:“殿下放心,萧某此番回到蓟都,不仅要催促公子召,还要问问大王为何迟迟不让梁尚雄发兵易城。”
萧正楠话刚说完,匆匆而去,太子丹又下令易城守将柴哲派工匠五百,分别把易城、下都、临水三镇的城门用大石封城,城上备好滚木礌石,三班将士轮流把守。
柴哲应诺,得令而去。太子丹接着下令道:“江门主,本宫就命你随本宫一同返回易城,本宫要亲自问候那些新加入的爱国乡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