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和今年没有再去贩木材了。山里的好木少了,“八月包”也嫌那活累,时间又长,不愿意再去了,加上有砖窑老板请他长期拉货,他当然不愿意进那深山老林。陈有和本身也不想做,虽然能挣一点,可也真的是血汗钱,日子能过得下去,他也就不想再去折腾了。去年那是堵的一口气才硬着头皮上的。现在家英也在屋里,他也就安安心心待着,田里的活干完了还是照样去大队那里跟人打点小牌,消磨时间。
谭家英在外边新知道了马铃薯和西红柿这么两门新菜种,刚好她有一回去田中镇赶集的时候碰到了卖马铃薯的。她买了一两斤,放在屋里阴凉的地方等着它发芽。
一阵温热潮湿的南风吹来,万物都被唤醒了。田野里满眼都是碧绿的颜色,塘堰边的那几株垂柳抽出点点嫩绿的新芽,长生屋门前的歪脖子梨树也开出了白色的小花。尤其是组上的变化大,组上那一片贫瘠的田地现在变成了一片紫红色的花海,这是镇上给各村发的花草籽,用来改善土壤的。刚刚开了春,人们便会在沙石多的田地里撒上花草籽,不消几天,它们便会发出嫩绿的芽;过不了多久,那里便会成为一片紫红色的花海。整一片田地挤挤挨挨地长满了寸把长的花草,就如同是一层艳丽的毯子铺在上边,你完全看不见土地原本的颜色。绿色的底上缀满紫红色的花,是这样的美丽!使人一下就愉悦起来,恨不得在里边滚几滚,再躺下来看一看无遮无掩的蓝天白云。再过一阵子,这些美丽的花儿就会被埋进土里。男人们会在它们枯萎以前,赶着牛,把地翻一遍,将花草埋进泥土里发酵,当地肥。到那时,美丽的田地又会回到它本来的样子,坚实、朴素。
在南风的滋养下,谭家英的马铃薯也发了芽。半下午,她将马铃薯拿出来堆在门口,用菜刀将每个马铃薯横竖各切一刀,然后在切面上涂上石灰,装进一个簸箕。接着就叫来陈有和挑屋里那半担尿,她自己扛一把锄头,锄头把上挂着装马铃薯的簸箕,两人肩并肩出了门。出村口以后,就直上了新升大队的石子路。这时候的大队路上很是热闹,担尿桶的,扛锄头的,牵牛的,提簸箕的,人们趁着这好时节,准备将自留的菜地好好打整打整,伺弄出一个最满意的菜园。
过了港子河,往垅上走,过了躲雨庙,再往前走二十来米,就到了陈有和的菜地。这是一块四分左右的田地,去年是更上边一点的另外一块田当的菜地。不能年年用同一块田当菜地,不然没肥,而且病虫害也多。所以今年换到下边来了。进到菜地以后,陈有和就开始挥起锄头锄靠里边的一垅地,这里将要埋进马铃薯块,还计划种上几株西红柿。谭家英则从水渠里提来半桶水,将尿兑淡,开始浇菜。
别看这菜地不大,里边已经被谭家英给种上了辣椒,茄子等四五样蔬菜。中间的一垅留着种菜瓜,一年到头没什么零嘴吃,给屋里孩子种点菜瓜解解馋。瓜苗她都已经发在一个盛了土的簸箕里了,正挂在她屋里房门口的墙上。等长大一点就移栽到这里来。她计划靠水渠的那一小截种一些空心菜,方便浇水。
谭家英现在已经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庄稼女人了。她刚嫁到羊山来的时候,真的什么都不会,别说种菜,就连插秧、割禾都学了好久,难怪有人要笑话陈有和娶了一个“大小姐”回来。不过这些她都克服了,虽然没有别的女人做得那么麻利,也是尽力的好了。谭家英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她在没有嫁给陈有和以前,待在煤矿岭的时候,那时候看见周围村子的庄稼人,竟然有点羡慕她们,羡慕她们有地,自家屋里样样都种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嫁到羊山之后,才晓得,原来地里种的东西并不是自己想吃就吃的。好的要留来卖钱,只有卖不掉的才自己吃。唉,看来她的想法跟她那时的年纪一样,还是太年青。
除了各家各户的菜地,现在,每一块田地都蓄上了满满的水。开春以后,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田地蓄满水,这水一直蓄着,为的是让干枯了一个冬天的泥巴溶解变稀软,下一步才好犁田。
到那时候,田地会变得热闹非凡。家家户户的男人赶着自家的牛儿到地里犁田。男人们手里挥一根小枝条,嘴里时不时吆喝几声:“去喽!走!”。有时从土里犁出一条黄鳝,他们便像孩子一样,兴奋地将犁往边上一倒,跑去捉黄鳝去了。捉到的黄鳝,他们会找一根稻草,从黄鳝的左边腮穿到右边腮,吊在田埂上或者交给站在路面上的自家孩子。为了犒劳辛苦的耕牛,每家每户八九岁的孩子这时候已经在旁边候着了。她们吃过早饭就按妈妈的安排,到田里去接应爸爸。当爸的将牛交给孩子,由孩子牵去吃草,他自己则回家吃饭,吃了饭接着再犁另外的地方。一块水田在插秧以前要经历一犁两耙的,这样才会松软,不然娇嫩的秧苗没法安全地栽下去,栽秧的人手也会磨痛。就像组上的田一样,那些田里有许多的沙石子,往往能听到在里边栽秧的人“嘶”一声,接着就见那人猛甩几下沾满泥巴的湿淋淋的右手,那肯定是用力往泥水里栽秧的时候,不小心插到石子了。
时间来到了端午节,端午节的前几天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500